閔行:創新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治理模式,讓每一位居民都找到歸屬感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指引城市不斷向上生長。
去年11月2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時指出,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
牢記囑托,閔行區第一時間制定了《加強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建設工作方案》,加快構建“一套房、一間房、一張床”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旨在滿足城市運行一線保障人員的“一張床”需求,努力讓他們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據了解,截至9月底,閔行已建成可供應床位5387張,預計到年底,最終完成數可達5500張左右。
目前,閔行區包括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在內的新型居住社區有520個,房間數量為14.8萬余套(間),已入住人數約為15.1萬人。
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管理者、創業者、科學家,都能在這包容、開放的城區,找到自己的歸屬,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可能。
硬件建設之外,新型居住社區治理還有哪些空間?
為解決現代城市化進程中新型居住社區人口的高流動性和居住模式帶來的治理問題,滿足新型居住社區居民的多樣化需求,閔行區委組織部、區委社會工作部、區房管局、區民政局一直在探索研究和推動實踐。近期,區委社會工作部開展了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模式調研,通過邊推動探索、邊指導實踐、邊總結經驗,編制形成了《閔行區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治理工作手冊(試行版)》。
通過系統梳理代表性案例,《手冊》介紹了閔行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治理模式,主要包括社區(街區、園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籌備組)、居村代管、居村代管(派駐社工站)、納入居委會管理、黨群服務站和社工站共育下的自治共治等五種模式,詳細闡述建設路徑、責任劃分、服務配套等,以期幫助其他新型居住社區選擇適合的治理路徑。
《手冊》還為黨建工作者、社區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社會工作者及其他相關各方,提供了理論支持、模式選擇以及實踐路徑,以期推動黨建引領下新型居住社區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閔行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這本手冊,為閔行區乃至上海市的新型居住社區治理貢獻智慧,通過提供數套可供推廣、復制和借鑒的新型居住社區治理方案,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與居民的幸福生活。
目前,已建成的21個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實現了黨的組織體系和居村治理體系全覆蓋。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通過居委會籌備組、周邊居村委代管或設立社工站、派駐社工等模式,納入居村治理體系的新型居住社區有222個;其余新型居住社區在街區(園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均納入片區網格治理。
有巢社區探索組織有效覆蓋下的自治共治新模式
在閔行區馬橋華潤有巢社區9號樓,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黨支部第一書記李建軍與住戶張頌蔚正對即將開放的社區公共新空間作細節運行檢查。
“空調管有一些滴水,馬上拍張照傳給運營方。”他們對2400平方米公共空間內的每一個細節都格外關注,每天早晚都會看一看裝修進展。李建軍介紹,新空間是大家投票選出來的,包含社區衛生服務點、運動、親子閱讀等綜合功能,設計過程中征詢了租戶的意見,體現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
通過一個小門,新空間直通張頌蔚所住的5號樓,“我投票給了更大的健身房,希望在工作之余有更好的體魄應對未來的生活。”
今年是張頌蔚在上海當保安的第六年,現在他在大城市里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溫暖小家。
在社區5號樓118室里,四張床鋪干凈整潔,冰箱、電磁爐、油煙機、洗衣機、空調等家電一應俱全,書架上整齊擺放著消防、公共管理等書籍,桌子上放著一張特別的照片——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時的珍貴記錄。
回想起當時與總書記見面的情景,張頌蔚依然十分激動,習近平總書記摸了摸床鋪上的被子,看夠不夠厚,問的都是關乎民生的事。他告訴總書記,自己老家在河北邯鄲,公司在這里安排好住宿,配套設施很齊全,生活很便利。因為自己已經結婚生子,想著再穩定些把家人也接過來。“總書記聽了我的匯報,還問起我老家父母和妻兒的情況,鼓勵我好好工作,早日把他們都接到身邊。”張頌蔚說。
去年年底,家里“二寶”出生了,這也成了張頌蔚奮斗的動力。一年間,張頌蔚很忙。他考出了四級消控證、二級保衛師證和物業經理資格證,還準備選一個“專升本”的學校再提升一下學歷。“大家都很喜歡這里,這不僅僅像家一樣,這完全就是我們的家。”
一年間,張頌蔚和很多社區中涌現出的達人都與李建軍成了社區好搭檔。
社區5號樓共享廚房及餐廳里,灶臺旁擺滿了干凈整潔的鍋碗瓢盆和各式調料,墻上懸掛著的照片記錄了新年時社區居民聚在這里一起包餃子過春節的熱鬧場景,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居民真真切切把這里當作家的生動寫照。李建軍印象最深的是社區保潔阿姨做的一道韭菜盒子,哪里都吃不到這個味道,是新家的味道。
一餐飯也讓社區更融洽了,更多金點子在這里涌現。推動空間融入,以“室雅何須大”的追求實現他鄉有家。
張頌蔚希望等“二寶”再大一些,就把妻子和兩個孩子都接到上海來。“我在這里工作,孩子在這里上學,一家人安穩相伴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市委黨校教授何海兵看來,基于有巢社區居住人口的高度流動性特征,華潤有巢社區通過成立黨支部和居委會籌備組,實現了黨的組織和治理覆蓋,以“黨建賦能 社區治理”為抓手,依托黨群服務站鏈接多方資源,實現公共服務多元供給,通過骨干挖掘、團隊培育激發社區活力,積極探索出“需求提出—資源對接—平臺搭建—自我服務”的自治共治模式。
“鄰近村黨組織 社工站”模式助力公共服務供給
長租公寓不在居村委會管轄范圍內,如何進行公共服務供給?如何實現公共管理規范化?今年8月31日,作為閔行探索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治理模式的試點之一,顓橋鎮安樂村(龍湖冠寓)社工站正式揭牌,成為上海市長租公寓內設立社工站的首次嘗試。
龍湖冠寓是閔行區人才公寓,毗鄰“大零號灣”,緊鄰軌道交通,共880間房,住戶將近1000人,以交大畢業學生、科創白領和文化青年為主。顓橋鎮社會工作辦房管條線負責人王棟介紹,住戶平均年齡32歲,有中共黨員30人、共青團員32人,青年對政務服務、創新創業、婚戀交友、文體活動等需求較為強烈。
如今,社工站依托專業社會工作團隊,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全面覆蓋基本服務、專業服務及社區賦能三大領域,具體涵蓋協助政務服務、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青年成長指導、應急處突干預以及激發社區參與等九個方面,提升黨建引領下社區治理服務,讓在這里工作和生活的年輕人住得安心、住得舒心。
為更好地服務新型居住社區內的新興領域各類群體,今年中秋前夕,社工站以心連“新”,以青年夜校為平臺,在人才公寓共享活動空間內,分享家鄉傳統習俗,學習AI繪畫技能,繪出心中的那抹溫暖與感動,用青年人喜愛的方式帶來更多過節新體驗。
“在公寓里,結交新朋友,在閔行更有歸屬感、更有家的氛圍,這次夜校課內容很新穎。”一位學員表示,通過參與此次活動,來自五湖四海的新朋友成了好朋友,在中秋佳節不僅感受到了團圓的氛圍,還在AI課程的學習中收獲了知識和技能,提升了自己的綜合素質。
“神器prompt,讓你成為AI文案高手”“高效PPT制作大師:從構思到展示的極速之旅”“成為一個人的營銷團隊,實現高效變現”……后續的課程安排同樣令人期待。王棟介紹,社工站還擴展資源,與鎮職能部門、團委、春申金字塔人才學院顓橋分院等合作,把更多新興領域各類群體想要的服務送進新型居住社區,送到他們身邊。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范斌認為,“鄰近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村代管(派駐社工站)”模式是結合傳統居村委會的管理優勢與現代服務理念的一種創新社區治理模式。“該模式由周邊村黨組織實現了黨建的覆蓋,然后協調各方資源,推動各類服務和活動的開展,適用于青年群體居住密集的地區、多元化居民結構的社區、面臨治理挑戰的區域、需要增強居民參與感和歸屬感的社區以及公共服務資源匱乏的社區,通過有效整合傳統管理與現代服務,該模式能夠提升服務質量,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
黨建引領下的“五微”模式激發租戶自治力
來到位于閔行區浦江鎮的微領地青年社區,就像來到另一個校園。緊鄰浦江郊野公園和上海戲劇學院,月租實惠的一室戶公寓,符合年輕人審美的裝修風格,可以實現有品質的獨居。
備受年輕人歡迎的青年社區啥模樣?這里有和上海戲劇學院共同打造的小劇場、錄音室、瑜伽形體室,另外還有活動室、共享廚房、自習室等空間,創客可以做音樂、錄節目。連鎖健身品牌“FightBody”都在這里開了分店。將浦江郊野公園與社區聯通,成為居民的“后花園”和“大氧吧”。
住戶袁楠去年參與了社區花園的共建,也是通過這個機緣,認識了志同道合的鄰居朋友。“我們建起了草根劇團的群,都是真實線下交流鏈接過的鄰居,在上海大都市收獲這樣暖心的經歷,無論你是否決定留在上海,都是難忘的回憶。”
微領地浦江片區總經理楊紅昌介紹,社區內有一技之長的住戶以及社區周邊企事業單位相關負責人擔任“初代學長”,組建社團、賦能住戶、激活社區,創造和諧共融的社區文化。通過幾期由“學長”住戶自發組織的活動,不少青年對這個空間從產生好奇到逐漸了解,從而定期發起活動。
青年社區的“社區治理”是個“大詞”,但通過“社長下午茶”這種輕松簡單的方式,就能讓大家參與社區治理。讓袁楠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聊起社區到地鐵站班車頻次增加的問題,“其實距離也不遠,但由于是大夏天,就提出了自己的‘社區提案’”。
沒想到不到兩周的時間,班車時間就做了優化。這讓袁楠對社區更有認同感,“良性循環下,自治的故事會更加圓滿。”
楊紅昌也提到一個小改變,社區中青年生活時間不確定,有住戶就反映經常聽到鄰居桌椅的移動聲,為此,微領地馬上對桌椅進行小改造,包裹上靜音墊。“營造長期的參與系統,讓住戶和社區的關系可持續生長,在機制的保障下,住戶感受到個人價值在社區被回應和確認。”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童瀟認為,微領地青年社區采用“黨支部 黨群服務站 租戶自治”的治理模式,通過多方參與和自我管理,提升社區的管理效率與居民的參與感。在這一基礎上,微領地社區將“五微模式”融入治理過程中,以實現更高效的管理與服務。以“微黨建”夯實組織基礎;以“微網格”細化治理責任,實現“一網統管”;通過“微治理”平臺推動多方聯動;利用“微陣地”提升服務供給;最終通過“微社區”激發租戶的參與感和自治力,全面提升公寓治理水平和居民歸屬感。五個策略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治理體系,從黨的組織覆蓋到網格化管理,從治理平臺的搭建到服務設施的完善,最終實現了公寓的高效與自主治理。
今天舉行的閔行區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治理創新研討會上,同步啟動了“閔行區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現代化治理探索研究”課題。課題以“三全四宜六向型”為黨建引領新型居住社區建設治理的戰略目標,通過“全鏈條聯動、全周期管理、全方位服務”,實現新型居住社區“宜居、宜業、宜樂、宜客”,建立“共治、品質、韌性、活力、包容、未來”社區新形態。課題從新型居住社區的治理機制建設、公共配套優化、韌性社區建設、社區青年參與、可持續發展、流動黨員管理等六個維度開展深度研究,推動新型居住社區治理服務水平高質量發展。這也將打開另一個扇面,不斷探索和完善新型居住社區治理的“閔行模式”。
新型居住社區因其“新生”,故需探索。閔行區將進一步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持續加強新型居住社區治理探索實踐,構建城市治理共同體,提升城市溫度,讓所有來到閔行的新市民、青年人才,都能夠“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