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區筑牢戰斗堡壘抓好“頭雁”隊伍,匯聚鄉村振興“硬核力量”
新洲區筑牢戰斗堡壘抓好“頭雁”隊伍,匯聚鄉村振興“硬核力量”_大武漢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近年來,新洲區堅持把鄉村干部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先導性、牽引性工作,聚力抓好鄉村振興“領頭雁”,不斷匯聚鄉村振興“硬核力量”。
以賽代訓 以賽提能 以賽促干
為村干部量身打造個性化“成長作業”
今年新洲區積極搭建大比武擂臺,將“村黨組織書記能力競賽”與落實全市實施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百村先行 千村提升”計劃有機結合,以賽代訓、以賽提能、以賽促干,促進村黨組織書記盡快補齊短板、全面成長。
在大比武中,通過村級自薦、街鎮推薦、區級比選,確定20名村黨組織書記進入區級決賽。參加區級決賽的村黨組織書記逐個登臺打擂,最后2名村書記入圍市級決賽。
新洲區明確“幫組織體系、幫協調推進、幫產業規劃、幫制度完善、幫品牌打造”的“五幫”責任清單,開辦7家強村公司,組織100名村“兩委”成員到村實地觀摩、交流學習。村黨組織書記與15名較為年輕、培養潛力較足的村黨組織書記“師徒結對”,雙向促進干事創業。培育儲備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1021名,強化干部動態管理、擇優選用。
挑大梁 成大事 擔大任
選優配強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
加強駐村干部隊伍全鏈條管理,嚴格執行人選前置備案審核制度。建立常態化調研幫扶機制,每年建立一批“第一書記領辦項目”,進一步壓緊壓實駐村幫扶責任,在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指導參與下,1091個產業項目落地結果。堅持激勵干事創業,連續9年對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實現全覆蓋兜底培訓1.1萬人次。
潘塘街道姜墩村是土河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核心村。今年以來,新洲區著力推進黨建引領小流域綜合治理,制發《關于深化推進黨建引領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若干措施(試行)》。來自市發展改革委的駐村第一書記牛壯,主動擔任黨員護水隊隊長,帶領駐村工作隊隊員認領3塊黨員責任區,在小流域綜合治理等一系列重點工作中發揮“鴻雁”作用,賦能鄉村面貌蝶變。
一套措施 一所大學 一項計劃
鍛造高水平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隊伍
近年來,新洲區通過落地“一攬子傾斜措施”、用好“一所鄉村振興大學”、推進“一項定制培訓計劃”“三個一”工作實踐,以黨員隊伍為重要抓手,著力推動高水平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建設。
實施“問津人才”專項支持措施,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累計501人次入選“問津人才”,總獎勵資金4071.13萬元。連續17年推進村級班子人才培養工程,完成1682名人才學歷培養,并在全市率先面向102名人才開展本科層次學歷提升。利用595個流動黨員報到站,吸引人才回歸、項目回引、資金回流,依托“黨員家庭戶掛牌”試點,800余名黨員骨干結對幫帶農戶2500余戶。在產業“領頭雁”帶動下,新洲成功建成省級現代蔬菜產業園等15個特色農業產業園,2024年推廣重大農業新技術16項、新品種20余個,預計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1億元,同比增長4.7%。
新洲區堅持探索黨建引領小流域綜合治理賦能鄉村振興,圖為潘塘街道羅楊村。
“頭雁”風采>>>
鳳凰鎮毛家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程綱全:
深耕厚植十九載 同心逐夢譜新篇
毛家沖村曾是新洲區有名的落后村。村集體負債重,一度讓村支書這個位置成了“燙手山芋”。2005年,程綱全懷著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想法,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路,程綱全四處籌集資金,帶頭捐款8000元,領著村民出資出力,歷時3年,完成全村4條村級公路近10公里的硬化貫通。村集體經濟缺乏產業帶動,他找到在外能人,勸說其回鄉投資興業,協助解決土地流轉問題,促成點溪園古法紅糖小鎮項目落戶。2016年,在駐村工作隊幫助下,毛家沖村徹底脫貧,村集體收入當年超過10萬元,全村建檔立卡40戶貧困戶全部“出列”。隨著旭華園、鳳鳴等5家生態農業企業紛紛落戶,全村盤活荒地2600余畝,形成了古法紅糖、精品苗木、茶葉種植、生態養殖、休閑療養等主導產業,每年為村民提供就近務工5萬余次,年務工增收400余萬元。
為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多村民,程綱全帶領村“兩委”與武漢農業集團所屬林業發展公司結對成立全市首家“國企聯村”實體——武漢紅色原野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借助母公司產業、人才優勢,利用村民閑置房屋,謀劃了半山松院民宿項目和農事體驗中心項目。同時,運用“共同締造”理念,采取“企業 村集體 合作社”的模式進行投資、建設和運營,形成教育培訓、文化體驗、農旅康養、科技示范等四大產業新格局。目前,公司營收超1100萬元、總利潤125萬元,村集體累計分紅58.7萬元,帶動片區村民就業務工800余人次,人均增收1.2萬元。
如今的毛家沖村,產業興、旅游旺、百姓富,村集體經濟收入從當年負債百萬轉為年收入320萬元,實現了從省級重點貧困村到“共同締造”樣板村的華麗轉身,先后獲評“湖北省衛生村”、省級“文明村”稱號。
邾城街道巴徐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國棟:
把脈問診破“頑疾” 引鳳棲梧繪新景
巴徐村自上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以來,至今已有310人考上大學,還出了7位博士、14位碩士,幾乎每兩戶人家就有一位大學生,人稱“狀元村”。可誰又能想到,“狀元村”曾是沒有狀元愿意回的“老破小”。100多處旱廁、70多家畜禽養殖戶,污水橫流、臭氣熏天……
面對窘況,村黨組織書記徐國棟決定聽一聽“狀元”們的想法。他每年請鄉賢能人回村把脈問診,還把灣里的120個年輕人拉進微信群,征求大家意見。
先解決灣里旱廁和污水問題。徐國棟帶頭拆除了自家旱廁和生豬養殖場,然后引導村民自發拆除旱廁112座,關停并轉養殖場67家,徹底解決了污染問題,村容村貌發生了根本改變。
村黨組織領辦武漢首個全民股份制鄉村旅游合作社——“八巷九弄合作社”,按照鄉村旅游景點的標準打造村灣環境。村民最少的出了5000元,最多的出了14萬元,現金入股共138.5萬元。房子或整棟或半層或單間入股。土地入股,由合作社集中起來,統籌種植。勞動力入股,塆子改造工程由村民自建,當日只結20%工錢,其余的作為股本入股。合作社牽頭,巴徐村修繕古危房,開展立面3D彩繪整治,打造有機果蔬采摘園,流轉土地1480余畝,村民畝均增收1600元,村集體經濟增收10余萬元。
“80后”女村民巴惠君去年回村創辦萬靈鳥舍,從事鸚鵡養殖、銷售、培訓、診治和野生動物救助,成了村里的一大特色亮點。目前,全村已有左羅馬術俱樂部、拾光攝影小院、知夏小院、創客小院等9家企業和社會公益組織進駐,農文旅產業步入了快速發展新階段。
談到未來,徐國棟充滿信心:“有鄉親們的大力支持、鄉賢和專家們的精心指導,我們的振興之路會越走越寬!”
文/圖 張廣厚 高倩 葉東輝
【編輯: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