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縣“小網格”推動“大服務”讓流動人口幸福滿“格”(小網格服務大民生)
“我的網格里有15戶居民,其中9戶有房屋出租。租戶租房、找工作、看病、上學這些事情我都可以幫忙。”李君麗是嵩明縣楊橋街道楊家村8組的黨員、村民代表,現在,她又多了一個身份——網格長。
近年來,楊橋街道楊橋社區以黨建為引領,結合街道實際,探索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方法和路徑,以“流動人口網格化服務中心”成立為起點,打好建網格、強隊伍、優服務“組合拳”,推動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全覆蓋,促進社區治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建網格
編織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安全網”
楊橋社區處于縣城、楊林經濟開發區、職教園區片區的中心位置,國土面積5.78平方千米,下轄14個居民小組,戶籍人口5725人,轄區有大牲畜交易市場、廢舊物資交易市場,冷庫眾多、商貿發達,歷來是流動人口聚集地,外來流動人口高峰時達3萬人,是典型的外來人口倒掛社區。
流動人口的涌入,一方面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群眾增收,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交通擁堵、環境臟亂差、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社會治安壓力大等問題。如何做好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如何讓流動人“留下來”“留得住”,成為楊橋社區的一道現實難題。
針對轄區流動人口多、人員流動快,出租戶多、管理難的特點,楊橋社區結合實際,健全完善“社區、居民小組、居民治理網格”三級治理網格,由社區“兩委”成員分別掛包居民小組的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并擔任專管員,選取黨員或群眾代表擔任居民網格長并擔任流動人口協管員,把流動人口管理服務責任落實到基層治理末梢。
目前,楊橋社區以10到15戶居民為一個網格,共劃分 32個網格,其中基礎網格28個、專屬網格4個,形成網格無縫隙覆蓋。建立健全《楊橋社區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制度》,按照以房管人、以證管人的思路,在網格內實行出租房主“報上來”、網格長“沉下去”的雙向溝通機制,全面推廣安裝“安家昆明”“昆明租房備案”小程序,壓實信息自主申報法定責任。
強隊伍
鍛造流動人口管理服務“主力軍”
2019年底,楊橋社區“流動人口網格化服務中心”成立,楊橋社區開啟了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的探索之路,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以楊橋社區流動人口管理服務中心為主要服務陣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一格N員”的流動人口管理服務隊,由網格長、社區民警、聯防隊、志愿者、社區消防員等參與網格的服務和管理,形成一格多員、一員多能、一崗多責的工作機制,建立起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格局。管理服務隊實行日常巡邏制度、聯合清查制度和24小時值班制度,不間斷對重點地段進行巡邏檢查,經常性協同轄區派出所對流動人口聚集地、易藏污納垢部位開展專項清查,全天候掌握社區治理情況。社區還有一支特殊的“群防群治工作隊”,由6名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退役軍人組成,無論是在交通勸導、街面巡邏現場,還是疫情防控、疫苗注射期間,都有他們的身影。
此外,楊橋社區還以網格為單位,建設和提升改造公共區域視頻監控,投資40余萬元安裝高清監控探頭143個,有效提升社區治安防控能力。正因為有了如此精細的管理服務模式,今年上半年,社區轄區范圍內刑事警情零發案,治安警情明顯下降,未發生重特大事件。
優服務
凝聚流動人口管理服務“正能量”
楊橋社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流動人口網格化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公共服務陣地,免費為流動人口提供戶口遷移、就業招聘、房屋出租、法律援助、愛心義診、政策宣講、教育培訓等服務,努力構建內外一致的共享體系。特別是針對房屋出租信息不對稱、房東租不出房、承租人找不到房的實際情況,楊橋社區由黨總支牽頭,搭起便民連心橋,通過網格員收集房東房源信息,參照房產中介的形式在社區居委會專門設置信息欄,免費公布空置的房源消息、片區房源指導價等,并依托楊橋新聲公眾號、云嶺先鋒12371手機短信、各社區微信群等方式刊發“出租房源信息”。
幾個月前,在楊橋冷庫打工的6名討薪工人在社區幫助下成功要回2萬元的欠薪,“彩虹橋”志愿服務隊為流動人口免費理發,社區不定期舉辦文藝演出和文化娛樂活動豐富離鄉人員的業余生活,社區新建3個電動自行車充電站方便務工者充電……這樣的“正能量”,溫暖著一個個新楊橋人的心。
“我們的健身步道已經投入使用,能容納2000名學生就學的楊橋小學明年即將建成,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農貿市場建設正有序推進,村企共建的合作農業企業項目也在洽談中。我們社區將在就醫、就業、就學等公共服務方面為流動人口創造更好的條件,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來建設和發展我們的新楊橋!”楊橋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曉輝說。
記者楊陽 通訊員李彥韜報道
作者:楊陽
來源: 昆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