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縣團結巷社區:“五心”工作法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團結巷社區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網格治理為支撐、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堅持問需在一線、謀劃在一線、破題在一線、服務在一線,在為轄區居民辦實事中踐行初心使命,切實解決好轄區居民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
初心領航,把穩治理“方向盤”。把“大黨委”的建設貫穿社區治理全過程,實現“事務共商、資源共享、活動共辦、發展共促”工作機制,聯合大黨委成員單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主要聚焦居民關注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共同協商解決,瞄準社區發展的“弱點”、資源共享的“難點”、網格治理的“盲點”,切實發揮共駐共建單位職能優勢,推動共駐共建取得實效,自“大黨委”成立以來,凝聚“大黨委”力量,用心用情把居民“煩心事”辦成“舒心事”,讓居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細心”服務,辦好居民“煩心事”。社區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抓手,以居民需求為導向,聚焦居民身邊的愁心事、揪心事、煩心事,建立健全社區精細化服務體系。通過入戶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收集居民的意見建議,精準掌握居民所思所想所盼。針對居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社區定期梳理,建立問題臺賬,并及時協調解決,形成“發現問題、及時回訪、協調處理”閉環管理,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貼心”關懷,筑牢民生“幸福線”。民生無小事,社區始終堅持服務導向,把服務居民作為社區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依托網格化治理模式,充分發揮黨員、志愿者、網格員、物業、社會組織等力量,上門摸清重點人群底數,對轄區內的孤寡老人、殘疾人、留守老人、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進行全面摸底登記,建立特殊群體臺賬,實行動態管理,并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定期開展上門認證、愛心義診、心理疏導等服務活動,確保特殊群體“時時有人護,事事有人管”。
“耐心”調解,化解鄰里“揪心事”。堅持以“黨建引領、居民自治、多方協調”為抓手,推動網格化精細治理服務,先后協調解決小區物業管理問題、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等居民身邊的各種“難點”“堵點”問題,同時大力開展入戶走訪、敲門看燈、宣傳教育、糾紛調解等活動,初步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大力繼承和發揚“楓橋經驗”,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有效化解居民“急難愁盼”問題,讓居民主動從社區治理的“局外人”變為“主人翁”,走出“小家”,營造“大家”。
“齊心”共建,畫好治理“同心圓”。深入推進惠民政策落實落細,社區工作人員深入小區樓院現場向轄區居民發放宣傳冊,宣傳講解臨時救助、防養老詐騙、養老保險、醫保繳費、就業等惠民政策,把服務送到居民身邊,以更加高效優質的服務惠及轄區居民。同時,廣泛開展文藝匯演、理論宣講、傳遞文明·呵護生命等文明實踐活動,針對空巢老人、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殘疾人等困難群體,開展生活幫扶等扶貧幫困活動,建立“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的基層治理架構,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夯基固本,治在基層。團結巷社區將以“大黨委”為紐帶,繼續以轄區居民需求為導向,以提升服務質量為重點,不斷延伸服務觸角,不斷擴大服務“半徑”,做到“用心、用力、用情”出思路、找資源、聚力量、辦實事,解決好轄區居民的實際問題,鞏固民生實事“壓艙石”,讓轄區居民的“幸福底色”更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編輯:李浩
作者:展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