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煥新 — 縣域高質量發展巡禮(通渭發展重點區域)
四月人間,東風輕柔。眼下,走進甘肅省通渭縣的廣袤城鄉,梯田里農機來回穿梭,項目建設工地車輛忙碌有序,紡織服裝車間里工人正趕制訂單服裝,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書聲瑯瑯……
今年,通渭縣委審時度勢,提出“6543”發展思路,即:大力實施農業優先、文旅賦能、工業突破、城鄉均衡、科教強基、生態固本“六大戰略”,全鏈壯大草畜、果蔬、中醫藥、新能源、紡織服裝“五大產業”,精心打造全國書畫創作交流、國家金銀花全產業鏈示范、西北地區首位溫泉康養、全省知名紅色文化旅游“四大基地”,縱深推進促改革、優環境、抓黨建“三大工程”,在全縣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謀發展,砥礪奮進譜新篇”的良好干事創業氛圍,持續賦能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生動的嶄新圖景。
筑牢鄉村振興“壓艙石”
渭馬營梯田(張賽 攝)
耕地是國家安全的生命線。作為全國產糧大縣,通渭縣將“農業優先”置于“六大戰略”之首,通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雙輪驅動,全力保障糧食安全。
在馬營鎮澗灘村4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一片火熱的施工景象已然鋪開,10多臺大型機械在地塊里來回穿梭,忙著揭凍茬、削地埂、平地塊。
“現在地塊推大了,道路拓寬了,以后不管是機械耕種還是收割都很方便。”澗灘村村民張蓮萍說。
2025年,全縣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9萬畝,預計年底達到63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31.3%;新建高效節水灌溉5.2萬畝、年底累計達到7.49萬畝。這70多萬畝土地質量高、產出效能高、抗旱抗災能力強的農田將讓昔日貧瘠的土地煥發新生機。
在確保小麥、玉米等主糧穩產的同時,通渭縣瞄準特色農業轉型升級,建成蘋果種植基地5個、中藥材種植基地60個、小雜糧種植基地9個、高原夏菜等特色種植基地6個,打造“通渭蘋果”“通渭苦蕎”等地理標志品牌2個,全縣土地流轉率提升至10.96%,2.13萬農戶嵌入現代農業產業鏈。
溫泉書畫共繪“振興卷”
生態固本(張賽 攝)
近年來,通渭縣立足資源稟賦,緊扣“文旅賦能”戰略定位,以品牌化建設為主線,精心打造“全國書畫創作交流、西北地區首位溫泉康養、全省知名紅色文化旅游”三大基地和“品通渭書畫、享隴上神泉、訪紅色圣地、游耕讀人家”四張名片,推動文旅產業實現量質齊升,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通渭溫泉資源開發邁出關鍵步伐,通過實施總投資18億元的溫泉旅游開發項目,致力于將通渭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溫泉資源有效結合,延伸文旅產業鏈條,精心打造“西北地區首個溫泉康養基地”。
“溫泉開發建設項目是今年縣委、縣政府傾全縣之力推動的重點項目之一,占地面積1892畝,分翰墨文化休閑區、溫泉游樂門戶區、溫泉生態景觀區、農耕文化體驗區、溫泉康養核心區五個區域板塊。”在通渭縣溫泉開發建設項目基地,項目技術負責人王建龍介紹。
“我們將全力推進文旅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墨香書畫小鎮翰墨文化中心、非遺展示中心盡快建成投用,推動溫泉旅游開發項目提速提效。”通渭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李逢霖表示,將以高質量項目建設賦能文旅產業發展,統籌推進項目謀劃儲備與招商引資。
鍛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渭縣服裝產業園(張賽 攝)
在工業發展方面,通渭縣堅持做足傳統改造和創新突破文章,重點發展風電、光電、儲能、抽水蓄能及充電設施等產業,持續招引知名服裝企業入駐膠州通渭服裝產業園,打造300萬千瓦隴中重要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和年產500萬件紡織服裝產業集群。
今年,通渭縣各紡織服裝企業迎來生產旺季。在甘肅俊牧豐服裝科技有限公司、甘肅宏銳服飾有限公司等企業生產車間,“噠噠噠”的縫紉機聲此起彼伏,工人們忙著趕制訂單產品。目前,通渭擁有37家紡織服裝企業、從業人員2000余人,2024年實現產值3億元。
“風光”無限好,通渭風電基地持續擴容。在通渭縣什川鎮,定西市“十四五”第二批通渭縣10萬千瓦集中式風電項目正火熱建設中,承臺基坑內,泵車伸展長臂,混凝土如銀瀑傾瀉而下,工人們加緊作業,奏響一首忙碌的工業“交響曲”。
“現在已經完成了7個機位的承臺澆筑,預計5月30日前建成并網發電。”項目負責人張熙介紹,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發電量19000萬千瓦時、發電產值5848.2萬元,同時有效改善提升項目區域道路等基礎設施,并通過就地吸納務工,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2025年通渭縣共謀劃實施重點投資項目138個,總投資326億元,第一批集中開復工項目97個、總投資162.4億元,全縣上下持續搶抓政策機遇,緊盯短板所需,全力抓實項目謀劃儲備、資金爭取和投資建設,奮力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穩定持續增長。
繪就融合發展“同心圓”
平襄鎮店子村生態搬遷點(張賽 攝)
通渭縣以醫療資源下沉和民生工程建設賦能城鄉融合發展。
在北城鋪鎮石關村醫療服務延伸點,患氣管炎的村民高峰實現了“家門口就醫”,以往需縣城就醫的歷史,因基層醫療服務延伸點的建成而改寫。
近年來,通渭縣建成了12個醫療服務延伸點,將優質醫療資源傳遞到基層的“神經末梢”,極大解決了困擾當地及周邊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就醫難題,打通了服務群眾就醫“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通渭縣以“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生活好、能融入”為目標,通過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與易地扶貧搬遷“雙輪驅動”,累計惠及超8500戶群眾,搬遷群眾不僅告別了“窮窩窩”,更依托產業扶持與政策保障,實現了安居樂業。
同時,聚焦建設隴東南地區區域中心縣城,通渭堅持建管并舉、產城融合,大力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統籌發展城市新業態,增強城鎮承載服務功能,布局建設一批產業集聚、交通樞紐、旅游休閑等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鎮,推動鎮域錯位發展、聯動發展。
激活創新發展“源動力”
2025年,通渭縣將教育振興與科技創新作為縣域發展的雙引擎,持續深化“教育名縣”建設與“科技興縣”行動。
“我們將堅持大力培育辦學特色,彰顯名校名師效應,提升‘縣中’辦學水平,做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質量教育的新期待。”通渭縣教育局局長周瑞璽介紹,通渭縣將認真落實五年行動方案,縱深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加強名校長和名教師培養,“零容忍”整頓師德師風問題,促進教育內涵式發展。
秉持“科技興縣”目標,讓科技在春耕生產中大顯身手,成為農業發展共識。近日,在雞川鎮許堡村,縣農機中心技術人員正在對一款小型智能電動牽引機械的適用性、安全性及可靠性進行田間測試,當天測試的是電動智能覆膜機,搭載了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設置好參數后,能夠沿著事先設定好的路線勻速前進,完成覆膜作業。
今年,通渭縣聚焦“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進一步建立健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完善科技投入增長機制,落實科技創新獎補政策。同時,強化人才支撐,大力實施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加大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力度,構建“引育用留”全鏈條機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譜寫綠色發展“協奏曲”
植樹造林(張賽 攝)
生態是通渭的立縣之本、強縣之基。
只此青綠染山川。作為“6543”發展思路中“六大戰略”的重要篇章,2025年,通渭縣以“生態固本”戰略為引領,將綠色理念深植發展肌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激活生態經濟潛能,在黃土高原上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協奏曲”。
“我們將以天然林保護、隴中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為重點,統籌推進義務植樹、工程造林等國土綠化行動,積極開展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退化草原修復等一體化保護修復,持續推進‘綠滿隴中’行動,讓綠色成為通渭最鮮明的發展底色。”通渭縣林業和草原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寧介紹,2025年,全縣計劃完成造林撫育2.45萬畝。
近年來,通渭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林長制為抓手,緊緊圍繞“打好生態牌”,大力推進“綠滿隴中”行動,全縣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昔日旱塬荒山正逐漸變為滿眼蒼翠的綠水青山,大部分區域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治理效果。
踏上新征程,奮進再出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通渭縣正以“6543”發展思路為“舵”,以“六大戰略”為“帆”,在高質量發展的航程中,一個更有活力、更有希望的通渭正闊步前行。
“‘六大戰略’既是發展路線圖,更是民生承諾書。”通渭縣委書記邵鵬表示,將錨定“6543”發展思路,持續深化戰略協同效應,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跑出通渭加速度,以嶄新姿態,書寫新時代的“通渭答卷”。
來源 / 中國縣域經濟報(本報記者 吳舒睿 通訊員 田倩倩)
審核 / 楊 玉
編輯 / 叢伯地
公眾號|中國縣域經濟報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