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區:黨建引領繪就發展新藍圖(原州區黨建網)
來源:【寧夏日報】
原州區鄉村秀美、產業興旺、村民富裕。
原州區古雁街道西城路社區居民在手工編織掛件。
原州區做好信訪工作化解矛盾糾紛。
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幫助村民發展產業。
深化多層次、多方式、多渠道“組團式”幫扶。
原州區持續完善干部選育管用機制,為鄉村振興凝聚力量。
今年以來,固原市原州區委組織部以開展“組織工作新擔當新作為”實踐活動為抓手,通過培養年輕干部、“組團式”幫扶、跨村交流任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深化農村“兩個帶頭人”工程,為原州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選育培優鍛造年輕干部隊伍
近年來,原州區堅持把年輕干部培養擺在重要位置,從教育培訓、實踐磨礪、嚴管厚愛三個方面給年輕干部壓擔子、搭臺子、給位子,努力打造一支當下有活力、發展有潛力、未來有競爭力的優秀年輕干部隊伍。
2021年原州區招錄的選調生張倩,在張易鎮駝巷村擔任2年村支書助理。到村任職期間,她自覺跟隨村“兩委”加強學習,定期到脫貧戶、監測戶家中走訪,詳細了解困難人員的健康狀況和生活基本情況。在一點一滴地積累中,她與村民越來越熟絡,對基層工作越來越熟悉,為后續工作打牢了基礎、筑牢了根基。
2024年8月,經考察推薦,張倩擔任原州區自然資源局副局長,主要分管“山水工程”項目、土地要素保障、耕地保護等多項業務工作,雖然她是國土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但是對于分管業務的政策、工作流程等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在組織的悉心幫助和培養下,在單位領導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下,她轉變角色,從“業務小白”迅速成長為“業務能手”。
原州區通過“儲一批、提一批、掛一批”的方式培養年輕干部,推薦儲備優秀年輕科級干部61名、一般干部83名。同時,大力實施一線培養計劃,把69名年輕干部充實到鄉鎮(街道)成長歷練;下派89名年輕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切實提高處理復雜問題和群眾工作能力。選配102名政治素質高、工作經驗豐富的領導干部擔任新招錄公務員“導師”;14名新招錄公務員到信訪部門掛職鍛煉,20名年輕專業技術干部到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交流學習。聚焦干部專業不對口、不適宜現職等問題,實施“專業歸位”工程,26名優秀年輕干部轉任回歸專業崗位。
“組團式”結對幫帶注入新動能
12月17日,原州區人民醫院環境整潔有序,醫護人員忙碌地為患者提供細致周到的醫療服務。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組團式”醫療幫扶專家周梅和師衛華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扎實的專業知識,不僅在醫療救治一線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診療服務,還積極參與醫院管理、教學查房、病例討論等活動,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當地醫護人員。
2024年,11名第三輪“組團式”幫扶隊員進駐原州區人民醫院,帶來了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理念。“我們不僅帶來先進的醫療技術,更要通過‘傳幫帶’,培養出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周梅說。
在人才培養方面,原州區人民醫院通過“師帶徒”模式,培養了一大批本土醫療人才。他們中的許多人已能在各自領域獨當一面,成為醫院發展的中堅力量。據了解,該模式已培養82人,同時選派46名業務骨干到幫扶醫院進修學習。
原州區強化作用發揮,深化多層次、多方式、多渠道“組團式”幫扶,現有11名醫生、10名教師、14名科技專家在原州區開展幫扶工作。各幫扶團隊針對原州區教育、醫療、科技領域薄弱環節“對癥下藥”,加強重點學科建設,開展產業技術指導、品種引進推廣、技術瓶頸攻關等科技服務工作,通過“師帶徒”方式,幫帶培養本土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原州區健全完善“組團式”幫扶干部人才管理監督和激勵評價機制,堅持嚴管厚愛,按照中組部和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的要求,建立幫扶團隊季度報告制度。2022年以來,原州區向幫扶專家人才派出單位推薦優秀等次人數9人。
截至目前,原州區醫療團采取“師帶徒”方式,培養青年骨干醫生82名;教育團成立“林相名師工作室”,建立幫帶對子19個,帶教學員32名;科技特派團引進推廣抗旱、優質專用馬鈴薯、牧草、燕麥、蕎麥等67個新品種,推廣新技術43項,建成示范基地27個,累計1577人次下鄉開展工作,結對幫帶本土科技人員45人,累計培訓本土人員6334人次。
“領頭雁”跨村任職解難題
“你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能做什么?”“別人怎么會聽從一個外來人的指揮?”今年10月,接到要前往原州區寨科鄉北淌村跨村任職黨支部書記的消息后,寨科鄉東淌村原任村黨支部書記馬志堅聽到了很多質疑聲。面對這些質疑,馬志堅踏上了前往出了名的“矛盾村”北淌村的路。
寨科鄉北淌村,一個長期被矛盾糾紛困擾的村莊,存在村“兩委”班子帶領群眾發展致富能力薄弱等問題。為打破這一困境,寨科鄉黨委采取村黨組織書記跨村任職措施,選派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和良好群眾基礎的馬志堅擔任北淌村黨支部書記。
為充分激發村黨組織書記隊伍活力,推動人員結構進一步優化,原州區委印發《原州區村黨組織書記跨村交流任職工作方案(試行)》,通過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干部、現任村“兩委”班子成員中提拔,以及從現任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平行交流任職兩種方式,選擇跨村交流任職人員,重點向軟弱渙散和后進村傾斜。
同時,為幫助跨村任職村黨組織書記解除后顧之憂,盡快適崗發揮作用,原州區各鄉鎮黨委書記、包村領導、駐村第一書記與他們結對,幫助他們理清工作思路,快速融入新崗位。作為政治激勵,同等條件下,對表現優秀、作用發揮突出的跨村任職村黨組織書記優先評先評優。對連續或累計任村黨組織書記滿5年,成績突出、表現優秀的跨村任職村黨組織書記,符合條件的優先選拔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優先推薦為鄉鎮公務員考錄、鄉鎮事業編制人員招聘人選。
馬志堅一到北淌村,就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了解村莊的實際情況和矛盾糾紛的根源。為推動北淌村移風易俗工作深入開展,馬志堅積極組織開展移風易俗典型表彰活動,評選出一批“好兒媳”等表現突出的先進典型,并在全村進行廣泛宣傳表彰。這些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激發了村民參與移風易俗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馬志堅還倡導村民樹立文明新風,摒棄陳規陋習,共同營造文明、和諧、美麗的鄉村環境。
黨建引領城市治理水平提升
近日,走進原州區古雁街道和美西城林子手工坊,社區居民馬學芳正在手工編織掛件,她說:“以前在家帶娃,現在在家門口就業,上班時間自由,還能賺點零花錢。”
為豐富轄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解決社區閑置勞動力就業問題,原州區古雁街道西城路社區黨總支書記伏小粉想了許多辦法。2023年,伏小粉得知技能培訓老師吳小玲曾帶領三四十名婦女將手工鉤織工藝品銷售到國外,于是上門求教,商議共同開辦手工坊,幫助轄區閑置勞動力就近就業。在兩人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12月,和美西城林子手工坊正式成立,伏小粉負責宣傳并組織人員參加,吳小玲負責技能培訓、銷售。
今年以來,原州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和改善民生為根本,聚焦轄區婦女群體就業問題,探索“黨建 ”工作模式,切實加強和發揮社區黨組織作為黨聯系婦女群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提高轄區婦女就業技能,拓寬婦女就業渠道,增加婦女就業機會,全面凝聚“巾幗力量”。
“手工坊現有員工近400人,主要生產針織玩偶、掛件和花束等,年訂單量超過百萬件,產品主要銷往美國、英國、德國等多個國家。”伏小粉介紹,和美西城林子手工坊產品年銷售額400萬元以上。自從有了手工坊,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還能幫助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家門口就業。
原州區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作用,大力實施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賦能增效行動,持續推進網格精細化治理,將治理觸角延伸至每家每戶,提升社區服務精準化水平,形成了黨建引領、一網統籌、共建共治的社區治理格局。原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原州區將持續做實做細網格精細化治理工作,讓黨員群眾從旁觀者成為參與者、從被動治理變成主動參與,把為民服務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廣大居民共享社區治理成果。
深化實施“兩個帶頭人”工程
近日,走進原州區頭營鎮楊郎村,映入眼簾的萬畝拱棚基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誰能想到,曾經的貧困村,如今是寧南山區首個“億元村”,并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項榮譽。
楊郎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楊郎村黨總支書記王偉偉說,多虧了原州區實施的“兩個帶頭人”工程。
原州區把實施農村“兩個帶頭人”工程作為解決村級班子“選人難、人難選”問題的治本之策,在深化拓展上下功夫、求突破,持續完善選育管用機制,為鄉村全面振興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在黨總支的牽頭下,楊郎村探索形成“支部 行業”“支部 園區”“支部 協會”模式,建立鑄造釀酒業、種植業、奶牛養殖園區和養雞協會4個產業黨支部。在產業黨支部的帶動下,組建了多產融合的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形成了“支部 協會 農戶”的產業發展格局。
“近年來,我們村堅持組織引領,大力發揮產業優勢和能人帶動效應,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王偉偉說。楊郎村實行“致富帶頭人 村民”結對幫帶機制,由致富帶頭人團隊負責,對該村蔬菜、香瓜以及養殖產業實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安排種植、統一田間管理、統一市場銷售、統一產品品牌的“五統一”服務,種植養殖戶年均收入9萬元以上。
近年來,原州區在產業鏈上成立聯合黨委5個、黨支部26個,采取“黨支部 合作社 帶頭人 農戶”模式,帶動7000余名黨員和產業帶頭人在共同致富的生動實踐中學習提升。“原州區1682名‘兩個帶頭人’領辦企業、合作社313家,通過帶產業、帶服務、帶銷售,使2.8萬戶9萬余人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等形式附著在產業鏈上,人均年增收5800余元。”原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本文來自【寧夏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