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區:鄉村振興,以“黨建鏈”串起“產業鏈”(黨建結合鄉村振興)
烈日當空,難掩發展熱情。8月26日,在東港區濤雒鎮拓洋漁業合作社,三座鋼結構水產品冷鏈儲存及精加工車間內,150余名工人正緊密協作,加緊趕制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
這是棧子跨村聯建黨總支成立后打造的首個項目,產品涵蓋貝類、蝦類、魚類等6大類18項產品,并發展電商平臺、社區團購、預制菜業務,預期年產值可達1.5億元,可帶動村集體每年增收180萬元以上,增加就業崗位300個。
棧子跨村聯建黨總支是東港區35個跨村聯建試點之一。近年來,東港區牢牢抓住黨建引領產業振興這個重要引擎,通過在全區范圍內開展農村黨組織“跨村聯建”,以組織聯建帶動隊伍聯動、產業聯營、治理聯抓,促進村莊抱團融合發展、群眾共同富裕,取得了顯著成效。
資源共享 產業升級
棧子跨村聯建黨總支涵蓋了棧子一村、棧子二村、棧子三村、海員村4個村,是以傳統海洋捕撈、水產養殖為主要產業的片區。
為什么選擇這4個村莊組建黨總支?濤雒鎮黨委組織委員許如銀告訴記者,產業拉動型跨村聯建主要考慮土地成方連片、產業就近相連、有共同發展需求的村莊,通過跨村聯建促進聯建村產業統一規劃、項目統一設計、資源統一利用、銷售統一運營,整合各村資金、資源、資產等,構建漁業全產業鏈,從種業研發、品牌創建、產品加工切入,推動漁業向種業“芯片”和品牌運營兩端轉型升級。
“黨總支成立后,通過對‘沉睡’土地資源的整合利用,實現了‘碧海紅帆’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的規劃,目前在建的是二期項目。”棧子跨村聯建黨總支書記付冠強介紹,作為一期項目的拓洋漁業合作社投入運營后,各聯建村集體經濟蒸蒸日上,村民們也獲得了更多“家門口”的就業機會。產業園區二期項目建成后,將聚力發展海洋食品加工、冷鏈存儲運輸、海鮮珍品暫養、生蠔養殖加工、精品漁村民宿、趣味休閑趕海六大領域產業。
優勢產業如何持續“領跑”?棧子跨村聯建黨總支聯合東港區水產行業協會開展了“千萬苗種 千萬資金”的雙千萬惠漁工程,助力片區新增工廠化養殖大棚15處;與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合作建立科技興漁工作室,提高養殖魚苗的成活率;與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簽約,開展標準體系建設、產品研發合作,建立電商實習基地,培養電商直播團隊3個。
一系列合作,不僅為推動棧子跨村聯建片區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先發優勢”,也為科學技術與產業應用雙方搭建了合作的“橋梁”,更有力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促進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抱團發展 攥指成拳
驅車沿山海路一路西行,再向北“闖”入青山綠水之間,來到位于東港區南湖鎮的石老山新村,一排排整齊劃一的二層小樓中,有一座嶄新的“桃墅小院”民宿。
“我們的小院遠離城市喧囂,距海也不過20多分鐘車程,還能就近體驗馬陵湖畔的風光和本地傳統民俗。”民宿主理人楊偉偉自豪地說道,特別是有了強村共富公司以后,在直播中向游客推介自家民宿時,底氣更足了,下單的游客更多了。
讓楊偉偉“底氣十足”的強村共富公司,指的是馬陵湖(日照)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歸屬于南湖鎮石老山跨村聯建片區,涵蓋了尹家河、石老山、杜家坪、石龍口四個村莊,依托馬陵水庫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旅資源,對環水庫周邊進行統一規劃,保護性開發。
抽出半天時間,到石老山景區一游,看栗園溪谷、賞萌寵,在石頭老屋中體驗磨豆子、喝豆漿、吃豆腐,隨后漫步在杜家坪觀光棧道上,或到田野間體驗農耕勞作,最后品一品柴火灶做出來的農家飯,并帶上手工DIY的小禮品返程……短短10余天時間,這家強村共富公司推出的“鄉約馬陵湖畔”半日游路線,已經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共計500余人次,打響了“城市后花園 風情石老山”的文旅品牌。
“原來是單打獨斗,現在是抱團發展,攥指成拳,形成合力。” 南湖鎮黨委書記辛政告訴記者,南湖鎮轄有82個農村黨支部,村莊分散,發展不均衡。跨村聯建為打破村莊“多”和“散”的發展瓶頸提供了最佳契機,去年以來,根據發展情況、地理位置等因素,南湖鎮建立了5個跨村聯建片區,初步形成了以組織聯建帶動區域內村莊治理同抓、產業聯動、服務共享的良好局面。
以強帶弱 連片提質
8月底的東港,秋的序曲已奏響。來到南湖鎮沈馬莊跨村聯建片區,跟隨西沈馬莊村黨支部書記趙龍新的腳步,記者看到該村引領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新式果蔬大棚內,一株株幼苗正茁壯成長。
趙龍新坦言,得益于上級黨組織的引領、扶持和推動,西沈馬莊村于2021年率先在全鎮成立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干部和黨員帶頭入股,逐步帶動村民入股,逐步形成了集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旅游采摘于一體的發展模式,這才讓陷入瓶頸的蔬菜產業重新“激活”,村民也享受到了發展紅利。
東港區探索開展“跨村聯建”模式以后,南湖鎮以西沈馬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典型范例,將西沈馬莊村及周邊東明照、西明照、大山前、王家大嶺、莊頭等5個村莊組建為沈馬莊片區。由于大棚建設投入高、需要用地指標,且西沈馬莊村既有閑置大棚,又有技術和市場渠道,按照“以強帶弱、優勢互補”的原則,以西沈馬莊村作為共富片區中心村,發揮閑置蔬菜大棚資源和技術、市場優勢,幫帶周邊5個村莊發展蔬菜種植產業。
沈馬莊片區成立以來,將蔬菜種植產業一體謀劃、聯動布局,積極盤活農民個人閑置大棚,推動片區種植蔬菜大棚180余個,占地400畝,帶動片區勞動力就業500余人,日可供應城區新鮮蔬菜達2萬公斤,帶動村民年增收3000元。
放眼東港,跨村聯建、抱團發展有效解決了各村單兵作戰、勢單力薄問題,帶動村莊間組織、生態、人才、文化等交相融合,實現資源共享、集聚發展,激活了村集體經濟共富的“一池春水”。
全媒體記者 鄭篤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