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評論:黨建引領戶外工作者驛站建設,實現新就業群體與城市雙向奔赴
據長江日報報道,2023年,武漢市將建設戶外工作者驛站1090個,目前已建成641個,其余將在年內全部建成。而武漢市委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實踐活動工作專班近日又制定下發了《武漢市戶外工作者驛站驗收工作方案》,旨在有力推動戶外工作者驛站建設,著力打造戶外工作者友好型城市。當前,在武漢市江夏區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夏小驛”驛站,這是戶外工作者、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的“避風港”?!奥槿鸽m小五臟俱全”,驛站里,書架報、空調、飲水機、微波爐、桌椅一應俱全,從取暖納涼、喝水歇腳、讀書看報,到義診、法律援助、心理咨詢、就業政策服務、相親交友……驛站服務內容仍在不斷升級。
近年來,武漢市江夏區全面實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深根工程”,在黨組織架構全覆蓋的基礎上,將治理末稍向樓棟延伸。一方面充分組建“功能型大黨委”,以社區為單位將轄區企業、共建單位、小區物業、派出所、消防部門納入“大黨委”,為社區治理“添動力”,還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主動擔任小區樓棟長、中心戶,將基層治理的觸角延伸到最深處;另一方面,積極打造“夏小驛”戶外工作者驛站,為市政工人、環衛工人、園林綠化工人以及快遞員、送餐員等戶外勞動者提供集學習、查詢、交流、服務咨詢、休息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城市共享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戶外工作者在感受到城市溫度的同時,感恩回饋,利用自己每天走街串巷,深入一線、與居民密切“打交道”的得天獨厚優勢。遇到矛盾“扯一扯”、碰到糾紛“拐個彎”、看到緊急問題“搭把手”……用自己最“接地氣”的方式默默地為守護萬家燈火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此外,還在安全隱患上報、關愛空巢老人、服務中高考考生等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主動參與社會治理,讓這個城市因他們更具一絲煙火氣。
“夏小驛”的建立,讓新就業群體與城市建設、基層社會治理實現“雙向奔赴”,成為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提高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水平的有益實踐。我們要利用好這一契機,加強新就業群體與社區治理之間的“粘性”,因為我們這個社會是由千千萬萬的基層群眾組成的,小家穩定,大家才能幸福和諧。我們要多加思考,進一步提升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一方面把驛站建設的更有“人情味”,讓戶外工作者們進來了就不想走,感受到家的溫暖;另一方面積極探索積分激勵制度,將戶外工作者納入志愿者隊伍,開展“隨手拍”活動,及時將他們反饋的環境臟亂、堆物堆料、垃圾暴露等現象上傳或上報,成為社情搜集員、平安巡查員、志愿服務員,融入到城市治理和市民服務中。同時在社區進行登記積分管理,兌換相應的禮品和服務,進一步提升其積極性。形成“以服務換服務、以服務促治理”的新模式,推動建立“雙向奔赴”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每個人都是主人翁,美好的家園需要大家一起共建,“夏小驛”逐漸成為傳遞城市文明和共建共治美麗家園的有效載體,正見證著城市管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落地生花。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陶玉(江夏經濟開發區紡大經緯社區)
責編: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