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黨建暨德育工作會議發言摘登(中小學黨建暨德育工作會議發言摘登稿)
德育工作要從關鍵“小事”做起
浙江省委教育工委 浙江省教育廳
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以加強中小學黨建工作為引領,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創新育人方式,落細落小落實,不斷提升德育工作實效,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一、壓實政治責任,狠抓黨建促育人
第一,強化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政治責任。省委、省政府堅持把中小學育人作為打基礎和培育未來、創造未來的工作來抓。2015年6月,省委主要領導出席全省中小學育人工作座談會并講話;2016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全面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3月,召開全省中小學德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進行全面部署和推進落實。第二,加強黨建促進隊伍建設。目前,我省多數地方中小學校黨組織隸屬關系已理順,實現管人、管事、管黨建相一致;中小學黨組織書記、校長“一肩挑”或交叉任職的選優配強要求也已逐步到位。第三,打造“黨建 ”育人工作機制。推進黨建工作“三融合”,即黨建與育人工作融合、與教育教學融合、與學校改革發展融合。多形式探索實施“黨建 育人”“黨建 教學”“黨建 文化”等融入式黨建工作法,使黨建與育人工作同心同向,促進師生共同成長進步。
二、突出育人主渠道,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
一是更加突出價值觀育人。堅持開展愛國主義讀書教育主題活動。大力推進中小學時政教育,校校開設“時政宣傳欄”,傳唱《大禹紀念歌》。二是更加突出課程育人。組織編寫和實施《中小學德育課程教學指導意見》和涉及29門學科的《中小學學科德育指導綱要》。在編寫應用地方課程通用教材《人·自然·社會》的基礎上,2012年又組織編寫中小學德育地方教材《浙江人》《浙江潮》,以大量蘊含浙江精神的“浙江人”“浙江事”,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好發揮了育人作用。三是更加突出文化育人。這幾年,我們在全省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工程,提出打造美麗校園、快樂校園、幸福校園的“三步走”目標,啟動開展創建美麗校園活動。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連續舉辦11屆青少年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推出《我們的節日》讀本,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四是更加突出實踐育人。杭州市從2008年開始,推出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建成基地112家,讓孩子“動”起來,讓館?!斑B”起來,探索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財政經費補助、場館資源整合、學生免費參加的校外德育陣地建設“杭州模式”。
三、落細落小落實,德育工作從關鍵的“小事”做起
一是從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做起。研制浙江版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突出重“日?!薄⒅亍凹毠潯薄⒖筛锌芍邵`行。二是從心理健康教育做起。2001年,我省在全國率先成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目前,全省已建成了完善的“省、市、縣、?!彼募壭睦斫】到逃M織網絡,培養了一支規模龐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打造了家校協同的親子輔導公益平臺。三是從辦好每一所家長學校做起。2016年啟動了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數字資源建設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建設500個家庭教育數字資源,基本滿足各學段家長學校的需求。各地也創造了許多好做法、好經驗。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北京依據《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中小學德育。
一、加強頂層設計,系統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
一是強化領導體系。確立黨組織在中小學校的核心地位,印發《關于加強北京市中小學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強調把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中小學校黨組織的重要任務,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政治方向。二是構建目標體系。研究制定《北京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維度四學段目標體系》,按照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在四個學段,從三個維度分別提出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三是建設課程體系。積極推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的統一使用,有效實施“中國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理解”等地方課程,鼓勵學校結合實際開發校本課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細化到各學科課程的育人目標中。四是形成活動體系。在小學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童謠”創編和傳唱、講美德故事和舞臺劇展演等活動,在初中開展時事辯論賽、時事述評、尋找身邊道德榜樣等主題活動,在高中開展模擬法庭、模擬聯合國、社會實踐挑戰賽等活動。五是建立協同育人體系。樹立大德育觀,下發《北京市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開展“重家教 樹家風 傳美德 共育人”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
二、抓實行為規范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
一是修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學生行為規范(2016年修訂)》,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自然四個維度提出中小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要求,突出導向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二是開展中小學養成教育。印發《北京市中小學養成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從五個層面提出五大行動計劃,并在五個學段,從八個維度提出行為習慣養成學段重點目標。
三、強化實踐育人,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是統籌學生實踐資源。2008年,啟動社會大課堂建設,建立服務學生成長需求的社會教育資源群。2014年,啟動優秀少兒影片及連環畫進校園工作。二是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農、游學、研學旅行、志愿服務等系列活動吸引著中小學生走進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四、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是建立中小學一體化德育體系。加強德育頂層設計,準確把握各學段德育工作重點,整體規劃中小學德育工作,建立完善相關制度機制,形成中小學縱向銜接、橫向貫通、螺旋上升的育人體系。二是構建中小學德育工作大格局。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導、科研機構為支撐、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依托的一體化育人體系,形成開放、協同、共享的德育工作格局。三是形成北京德育工作特色。培養支撐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思想品格、良好行為習慣的首都中小學生。
發展素質教育開創研學旅行新局面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中小學研學旅行是深化育人模式改革,發展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作為教育部批準的研學旅行實驗區,重慶市遵循“公益性、普及性、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的基本原則,指導全市中小學創新觀念,認真探索,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活動。
一、樹立新觀念,堅持立德樹人根本方向
一是價值觀念。高度關注研學旅行育人的價值導向,在市教委印發的8個研學旅行系列文件中,特別強調堅持研學旅行立德樹人的根本導向,特別強調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研學旅行的每個環節。二是法治觀念。我們探索建立了研學旅行管理機制,創建了一批國家級、市級研學旅行實踐基地,制定了研學旅行管理協同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報備制度、評價制度、研學旅行基地評價標準等,促進研學旅行規范化發展。三是課程觀念。將研學旅行作為一門育人的實踐課程,組織專家研制《重慶市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指南》,設計了“行走家鄉”“攬勝祖國”“閱讀世界”研學旅行課程體系。四是供給側改革觀念。市教委確定了12個研學旅行試點區縣和172所研學旅行試點學校,印發了研學旅行課題研究指南,指導試點區縣和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和需求選擇專題,進行立項研究,建設多樣化、特色化的研學旅行模式,提高研學旅行的選擇性和滿意度。
二、探索新方略,促進研學旅行持續發展
一是統一與自主結合。每次活動,統一主題、統一安排、統一要求,在活動中強化自主體驗、自主感悟、自主交流,形成“個個有研學,人人得發展”的研學旅行氛圍。二是游與學的結合。采用主題引導、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在此基礎上加強交流匯報總結,增強研學旅行的教育性。三是家與校的結合。建立研學旅行家校聯動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作用,編制家庭研學旅行指導手冊,指導以家庭或學生個體為單元的研學旅行活動。四是點與線的結合。以著名人文景觀為基點打造精品研學旅行線路,提高研學旅行的吸引力。
三、開啟新征程,開創研學旅行教育新局面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探索步伐,開創研學旅行新局面。
一是加快市級層面建構,增強市級引領力度。加快建設研學旅行實踐基地群,形成點線結合的研學旅行基地群。加快健全研學旅行工作機制,精準立規,全面推動,促進全市中小學研學旅行均衡發展。加快創建中小學研學旅行網。設置學校需求、學生管理、課程資源等系統,提高研學旅行的指導力、服務力和公信度。二是加強區縣級推動,營建良好的社會氛圍。通過新聞媒體、教育網、微視頻、現場展示等途徑,加強與社會和家長的廣泛宣傳溝通;培育、挖掘和提煉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先進典型經驗,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提升研學旅行教育質量。三是加強校級專題研究,創建研學旅行新模式。鼓勵學校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重點開展研學旅行家校聯動多樣化模式研究,開拓創新家校共育新領域。
“紅燭先鋒341” 構架黨群連心橋
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教育局
西寧市城中區教育局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準確把握職能定位,突出黨建工作在教育教學中的管總和引領作用,結合各校特色打造了“紅燭先鋒341”黨建品牌。
一、實施三項工程,構建基層黨建新格局
一是開展旗幟工程,亮明身份樹表率。設立紅燭先鋒示范崗、黨員名師工作室和黨員教師博客,自發組織“黨員青年聯盟”和“黨員愛心團隊”,搭建交流思想和教學經驗的平臺。開設“365”黨代表工作室,安排教育系統22名黨代表根據行業特點、專業特長等,輪流駐室并定期主動約談師生和家長,及時解決師生和家長訴求。二是開展形象工程,提升能力促改善。制定《城中區教育局師德師風檢查制度》,建立健全師德師風考評辦法和獎懲機制,公開師德師風舉報電話,開通電子舉報信箱,建立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四位一體”的監督網絡。開展師德標兵評選,圍繞“愛崗敬業”開展主題講座活動和交流研討,凝聚教育正能量。三是開展育人工程,全面提升強基礎。以“兩個轉變”為突破口,育全人。轉變課堂,讓孩子感受學習的快樂。轉變作業,讓孩子擁有自主發展的空間。以德育建設為抓手,強基礎。開展了“紅歌耳邊吟,烈士心中頌”等系列主題活動,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均衡城鄉教育為中心,展實效。成立城中區教育黨建聯盟,將優質學校黨組織與薄弱學校黨組織“捆綁結對”,努力構建黨員聯管、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新機制。
二、搭建素質提升四個平臺
一是搭建共享平臺,培養學習型隊伍。開展“品讀”讀書分享活動,黨員干部帶頭為教職工講黨課、讀經典、傳遞正能量;堅持每月一次主題學習活動,舉辦“兩學一做”知識競賽等活動,創新封閉培訓方式,“頭腦風暴”式發言、世界咖啡小屋漫談、基于問題的研討等全新的方式,讓每名支部書記、校長聚焦學術主業,營造研學氛圍。二是打造名師平臺,打造卓越型團隊。實施“全國名師帶徒工程”,選派優秀青年教師赴外拜師學藝;實施“星火計劃”,由“成長中的名師研究團隊”核心成員,每人指導培養5至7名黨員骨干教師;實施“卓越校長鍛造工程”,聘請教育專家為城中區的優秀青年校長擔任導師,為校長們量身定制培養方案。三是提供文化平臺,注重人格型發展。注重發揮黨組織活力,充分發揮支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優勢,以黨建文化引導塑造學校文化,以學校文化豐潤黨建文化。四是發展社團平臺,塑造特長型隊伍。組建教師社團40個,聘請省內知名專家、教授擔任社團首席指導,進一步活躍了教師身心,增強了學校凝聚力。
三、創辦一校一品,著力打造特色教育新發展
根據各校辦學目標、辦學理念和特色活動,打造“一校一品”教育格局,努力提升學校品位,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通過“紅燭先鋒341,構架黨群連心橋”黨建品牌的實施,全區教育系統基層組織進一步夯實,治校能力不斷加強;教師素質全面提升,師風明顯好轉,師生滿意度逐年提升。
實施“陽光工程”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江西省宜春市教育局
近年來,宜春市教育局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高位驅動。堅持“三個明確”,高位推動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一是明確政策指導?!兑舜菏兄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中明確要求,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配備心理健康教師,完善心理咨詢室建設。二是明確任務目標。2016年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明確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總目標和總任務。三是明確資金投入。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實施“宜春市中小學生陽光心理工程”,并將其作為重大民生實事重點推進。
二、工程推動。構建“三個統一”,規范工程管理,確保有序推進。一是統一部署。成立“宜春市中小學生陽光心理工程”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工程實施。二是統一標準。統一配建一批達標的心理輔導室,覆蓋中心城區43所中小學校。三是統一實施。通過建立樣板校、召開推進會、制定進展圖等,推動項目建設。經過一年時間,實現了中心城區達標心理輔導室全覆蓋,帶動全市450所中心小學以上學校配建了心理咨詢室。
三、師資聯動。通過“三方聯動”,充實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一是招錄補充。近兩年,我市共招聘補充教師4800余名,其中心理教育專業教師近200名,充實了專業教師隊伍。二是培訓提高。開展了校級領導通識培訓、管理人員應用培訓、心理咨詢師技能培訓,安排專項經費支持教師參加國家心理咨詢師等級考試,確保了每個項目學校至少1名專業心理教師。三是外聘應急。鼓勵已持證的非專職心理教師兼職輔導,從市屬學校及心理健康教育協會等機構聘請了一批專業人員及志愿者,到學校講座或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構建一支專職兼職聯合、校內校外結合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
四、管理促動。依托“三大載體”,充分發揮心理輔導室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促動作用:一是課程引領。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鼓勵學校結合實際開發校本教材。二是活動推廣。結合“5·25心理健康日”,創新開展“我手寫我心”、心理書籍展覽等活動。三是咨詢輔導。定期開放心理輔導室,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咨詢輔導。
經過一年時間,全市中小學生精神面貌得到明顯改觀。我們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繼續完善中小學生“陽光心理工程”,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臺階。
創新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教育局
2015年10月,金牛區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單位。兩年來,金牛區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勞動教育作為人生第一教育,探索推行“五個創新”,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抓機制創新,搭建“中心 聯盟 示范”組織架構
一是建立一個專門機構。成立“金牛區學生勞動教育中心”,出臺《深入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夯實區域推進勞動教育機制保障。二是打造一個教育聯盟。組建“金牛區學生勞動教育聯盟”,依托4所勞動教育核心學校、20所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及校外機構,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作共贏。三是培育多點示范學校。
二、抓課程創新,形成“基礎 校本 特色”課程體系
一是落實基礎課程。二是建設校本課程。在幼兒園開設以勞動和職業體驗、游戲體驗為主的體驗式勞動教育課程;在普通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園藝等20余門校本課程;在中職學校結合職業技能培養和專業特點,融入勞動教育內容。三是打造特色課程,開發形成了“田園課程”等10余門創新特色課程。
三、抓實踐創新,打通“學校 社會 學生”培養路徑
一是注重課堂教學。二是加強社會實踐。三是突出創新創造。依托金牛區市民創新創業學院和金牛區創意教育工作室等載體,促進學生創新創造,金牛小創客摘得成都“青少年工業設計促進獎”最高榮譽金熊貓獎,學生設計的熊貓字體授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作為對外交流標識。
四、抓協同創新,營造“開放 合作 共享”育人生態
一是推進合作共贏。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大教育格局。二是推進資源共享。研發“金牛部落”手機APP,搭建勞動教育資源共享一體化平臺和家校社會互通橋梁,并建立“金牛陽光家長”微信平臺,形成家校協同“超鏈接”。三是推進人才共育。成立金牛區家庭教育學會、金牛學校家長委員會,依托全國家庭教育實驗區建設,廣泛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
五、抓評價創新,探索“考評 護照 勛章”評價模式
一是實施多渠道“勞動考評”,建立區、校、班三級考評體系。二是建立全覆蓋“勞動護照”。通過實時記錄、階段總結、多元評價、分級達標,實現學校、家庭、社會勞動教育評價全覆蓋。三是推行引領型“勞動勛章”。每學年評選勞動意識突出、品質優秀、技能精湛和創新有成的“陽光少年”,并授予區級勞動勛章。
當好延安精神的實踐者和傳承人
陜西省延安中學
近年來,學校秉承革命傳統,依托延安紅色文化資源,確立了“用延安精神辦學育人”的辦學理念,著力開展責任教育、創造教育、生活教育和勵志教育四項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學生當好延安精神的實踐者和傳承人。
一、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著力開展責任教育
一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構建起了“三種模式、三個結合”的革命傳統教育新模式。即體驗模式、自我教育模式和文化陶冶模式;與延安精神教育相結合、與重大節日和重大時政相結合、與精心設計的主題教育相結合。二是開發德育課程,開展特色活動。編訂《用延安精神辦學育人》德育校本教材,通過延安精神主題教育、成人禮等特色活動,激發學生立“政治品德”“社會公德”“生活美德”。三是進行校史教育。學校建起了延安中學教育史館,教育學生繼承和弘揚延安中學的革命傳統。
二、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著力開展創造教育
一是打造“自主高效”課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二是舉辦科技藝術節,讓學生自主設計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三是成立學生社團,培育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意識。
三、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著力開展生活教育
一是深化課程改革。把課堂作為生活教育的主渠道,著力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思考、探究、合作和自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加強安全健康教育。通過創建國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開展社會實踐。
四、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著力開展勵志教育
一是文化熏陶。建設延安精神主題教育廣場,把校園建成延安精神教育基地,把師生置身于延安精神教育的濃厚氛圍中。二是榜樣引領。開設“延中大講堂”,邀請老革命、著名院士、知名校友來校作報告,激勵學生奮發圖強,頑強拼搏。三是活動育人。通過每年一次的“走延安路、做延安人、鑄延安魂”研學旅行、紅色遠足等活動,培養紅色品質,使學生信念堅定,意志堅強,樂于吃苦,勇于奮斗。
開發校園文化內涵打造“古典品牌”
湖北省襄陽市昭明小學
作為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昭明小學充分挖掘昭明太子蕭統、昭明臺及蕭楚女烈士執教處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堅持以文化人,人文共生,著力開發校園文化內涵,打造“古典品牌”。
一、用書香文化潤澤學生心靈
以書香文化為主題,突出“一條主線、兩個主體、五個方面”?!耙粭l主線”即每個班級以中國古典文學名家、名篇命名。“兩個主體”即依托南教學樓用掛圖、壁畫等形式展現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依托北教學樓展現襄陽歷史上的名人軼事,對學生進行知襄陽、愛家鄉教育。“五個方面”是指六個年級分別按照五個方面主題對室外文化墻進行布置:一、二年級為國學經典知識,三、四、五、六年級分別為地理、歷史、國防、天文知識。
二、用紅色文化引領健康成長
我校專門建設了“蕭楚女生平展廳”,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一是上好新生入學第一課。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就是參觀蕭楚女展廳,了解蕭楚女生平事跡,學習其革命精神。二是組織烈士塑像前宣誓。三是爭創“蕭楚女中隊”。四是爭當蕭楚女展廳“金牌講解員”。
三、用戲曲文化充實精神生活
我校系“全國京劇進校園試點學校”“湖北省首批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2016年,學校排演的襄陽花鼓戲參加了全省中小學戲曲展演活動。12月,在中宣部組織的“戲曲進校園”工作推進會上,我校作為全省唯一代表參會并作了經驗介紹。
四、用養成文化培育文明習慣
一是設置紅領巾監督崗。監督崗由學生自發成立,分布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二是開展“彎彎腰”活動?!皝y扔就是錯,不撿就是過”已成為我校學生的自覺行動。三是爭做文明禮儀“小天使”活動。四是開辦“自助式”失物招領處。
五、以校本課程文化拓展德育新資源
我校編寫出了“博愛、博聞、崇理、崇真”四大板塊共20多本校本教材。由學生編寫的《昭明小學與世界》一書包含昭明篇、襄城篇、襄陽篇、湖北篇、中國篇、亞洲篇、世界篇,層層遞進,讓學生了解昭明小學與世界的緊密聯系,培養了孩子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視野。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16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