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神經末梢”活絡起來:漳州“村主干職業化管理”助力農村基層黨建
村級黨組織作為黨的基層組織的“神經末梢”,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肩負的任務十分繁重。如何進一步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有效激活“神經末梢”,漳州做了有益的探索。
2014年以來,我市全力推進“村主干職業化管理”工作,歷經兩輪試點和三年多的實踐,先后出臺了村主干職業化管理“十條意見”和《實施辦法》,著力實現將村民自治納入黨的框架內來領導、將村主干崗位納入干部體制內來管理、將村主干待遇納入財政預算內來保障、將村主干權力納入制度籠子里來監督,形成了創新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的“漳州模式”,有力提升了農村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
加強黨對村民自治的領導
“這幾年村里變化大,村里的事村民做得了主、說得上話,村級班子的公信力明顯增強。”平和縣文峰鎮三坪村老百姓口中的變化,得益于“四會一體”村民自治新模式的推行。
該模式采取“支部搭臺、群眾唱戲”的形式,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黨群聯席會、老人參事會、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四會”,在黨支部的統籌領導下一體運作。
三坪村“四會一體”的工作機制,強化了黨組織政治屬性和服務功能,是村主干職業化管理改革治理體制,將村民自治納入黨的框架內來領導的一項舉措。
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村級黨組織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個別地方的村“兩委”班子不團結,各自為政,甚至有的村黨組織書記、村委主任攬權獨大,造成隊伍內耗嚴重、村級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大打折扣,難以駕馭全局;少數村宗族、宗派、黑惡勢力干擾破壞村級事務和村級選舉,使村民自治在現實中異化為“鄉村隔閡”“村官自治”等,漳州市委注重改革基層治理體制,加強黨的領導,改變有些地方村民自治“弱黨化”傾向。
“我們從三方面努力,一是在治理上全市各地從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入手,理順村黨組織與村委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的關系,同時積極探索將村級黨組織改為鄉鎮黨委派駐的村級黨工委,將黨支部建在產業、行業上;二是在選舉上加強對村級組織換屆工作的領導,實行“一村一策”,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民主選舉模式;三是在管控上,強化縣鄉黨委管黨治黨責任,建立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常態化機制。”
該負責人表示,實行村主干職業化管理之后,黨對村民自治的領導得到加強和改進。“比如,推進黨組織書記參選兼任村監委會主任、45.9%黨員參選擔任村民代表,有效地破解了少數村黨支部與村委會和村監委會‘兩張皮’‘三駕馬車’,以及村委會凌駕于黨支部之上等問題;改變了村黨組織書記‘就地取材’和村黨組織設置的傳統模式,既強化了村黨組織統籌協調能力,又有效破解宗族、宗派和黑惡勢力的干擾問題;落實抓鄉促村的主體責任,鄉鎮黨委對村級的管控力度明顯加強,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進一步樹立等。”
“給身份”“給待遇”提升隊伍戰斗力
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需要依靠村干部的有力執行。在我市各地,農村優秀人才多數外出務工創業,大中專畢業生、復退軍人不愿回農村發展,部分村級組織“后繼乏人”;一些村干部總是心不在焉,工作懈怠、不作為。人才從哪來,如何留住人才、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村主干職業化管理出實招——
將過去“以村人口數為依據”變為“以常住人口數和工作量為依據”來確定村“兩委”職數,實現職數精簡、班子優化、薪酬提升;
參照“三支一扶”人員待遇,公開招聘回鄉大學畢業生為村級全職文員;
采取創設干部培養平臺、疏通干部交流渠道等措施,讓廣大村干部有干頭、有奔頭;
實行薪酬與績效捆綁,以基本報酬10%-30%比例設立績效獎金;
按每人每年保費3000元的標準,為現任村主干辦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一個個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漳州各地推行開來:
龍文區給大學生村官“結對子、引路子、壓擔子、搭梯子”創造條件讓大學生村官留村任職;
平和縣公開招聘村級全職文員儲備農村干部,力爭打造農村有文化、本地化、年輕化、職業化的干部隊伍;
龍海市建立村干部提薪激勵與考評約束并重機制,讓村干部“干好有甜頭、上進有盼頭、落后有棒頭”……
隨著政府財政對村級組織運轉保障力度的加大,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村“兩委”成員尤其是村主干報酬標準、離任村主干生活補貼的普遍提高,村主干的“養老問題”得到有效保障,村干部的政治待遇也相應明顯提高,全市村級干部隊伍趨于穩定,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6名優秀村主干通過公開考錄成為鄉鎮公職人員。
村級干部隊伍戰斗力的提升有力推動了我市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連續多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持續提升。“待遇保障提高了,解決了后顧之憂,現在我們村幾個干部心齊、勁足,一有空就討論有什么項目可以做,一門心思地發展經濟,不僅鼓自己的腰包,還‘肥’了群眾的荷包。”平和縣蘆溪鎮蕉路村主任葉耀輝說。
把村主干權力“關進制度籠子里”
“遵紀守法,滿意,打勾;征地賠青,滿意;舊村改造,滿意……”不久前,長泰縣巖溪鎮珪前村黨委的組織生活會和黨員民主評議又開始了,看著一個個滿意度100%的“勾”兒,村黨委書記葉龍福和其他村“兩委”心生歡喜又倍感責任,這是該村推行量化管理公開評議制度,村民當評委給村官們的表現“亮分”。
2014年以來,長泰縣積極推行村主干職業化管理,率先將職業化管理擴大到村“兩委”干部,并將珪前村作為試點工作的重點村。試點過程中,珪前村總結完善黨務村務公開、民主決策、民主理財等做法,進一步健全民主議事決策制度,先后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村務公開標準化建設示范村等榮譽,成為全縣乃至全市民主管理的標兵。
珪前村探索建立農村議事決策機制,是村主干職業化管理進一步完善監督管理辦法,規范村主干權力運行,從源頭上遏制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一個生動實踐。
近年來,在村主干職業化管理的推動下,我市對規范村務運作、強化村務監督、嚴格“三資”管理等都作出了硬性規定,推動了鄉村和諧善治。
管好議事決策“板子”。健全村黨組織“三會一課”等黨內生活制度,建立村“兩委”坐班值班、例會等日常規章制度以及農村黨群聯席會議制,規范農村民主議事決策程序,防止村主干“亂拍板”。
扎緊村務監督“籠子”。各村監委會對重大事項決策和主要村務活動、財務收支實施全程監督,結果及時或定期公開。實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和嚴格的財務審批制度,加大監督力度。
堵住為官不為“口子”。強化對村集體“三資”和村民小組財務的管理監督,建立村公章使用審批管理制度,實行村主干述職考評問責制,倒逼村干部恪盡職守。
探索的腳步不會停止。市委組織部領導表示,“職業化管理”走的是一條漸進式改革道路,今后還將圍繞破解農村宗族、宗派惡勢力的干擾問題,持續探索村主干逐步實現異地任職等工作機制,相信經過不斷地摸索創新,潛移默化改革,必將引發頂層設計全面落實,推動完善鄉村治理這一根本性問題和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這一實質性問題的妥善解決,確保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得到切實鞏固。
⊙本報記者戴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