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區召開黨建引領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座談會(龍華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6月28日,龍華區黨建引領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座談會暨精智治理體系建設推進會召開,傳達全市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座談會議精神,研究推進下一步工作。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皮勇華主持會議并講話,區領導詹惠軍、張高峰出席會議。
會上,區領導、區有關部門和街道、社區結合工作實際作了交流發言。大家圍繞抓好基層黨建、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談體會、找問題、出主意,通過深入交流,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確方向路徑。
會議指出,近年來,龍華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深圳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創新推進“1256”精智治理,“多調聯動 精智解紛”工作法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白石龍社區入選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書記茶話會等相關經驗做法獲中組部等部門肯定,“黨建 科技 治理”模式獲國家發改委推廣,平安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獲評2023年“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
會議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治理工作,將其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位置。全區上下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推動黨建、業務更加融合,權限、責任更加匹配,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全面夯實基層治理根基。要以多元協同為牽引,搭建多元議事平臺,抓好重點社會主體,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打造基層治理共同體。要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實現數據融合化、全域場景化、參與多元化,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要以源頭治理為關鍵,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完善“1256”精智治理體系,切實做到預防在前、調解優先、就地解決,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全力保障基層和諧穩定。要堅定信心、鉚足干勁,探索更多具有龍華特點、符合龍華情況、體現龍華優勢的城市治理新路徑。
龍華新聞全媒體記者 丁小梅
■新聞延伸
龍華以改革創新破解高密度城區治理難題
城市治理的成效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龍華區召開黨建引領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座談會暨精智治理體系建設推進會,從“黨建引領”“多元協同”“數字賦能”“源頭治理”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而在會議召開之前,龍華區專門組織相關單位、各街道和社區主要負責人到觀湖街道觀城社區、龍華街道油松社區調研,實地參觀考察大和社工村以及油松社區數字社區工作臺,通過學習借鑒先進社區優秀經驗做法,探索更多具有龍華特點、符合龍華情況、體現龍華優勢的城市治理新路徑。
觀城社區
黨建引領“五社聯動”,打造全國首個“社工村”
大和村,是一座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成為龍華372個城中村的典型代表之一,存在著外來人口高度集聚、公共服務設施相對匱乏、社區治理難度較大等治理短板。
觀湖街道觀城社區大和社工村。
觀湖街道觀城社區大和社工村。
近年來,觀湖街道觀城社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工力量為支撐,在全國率先探索打造了“五社聯動”的“社工村”樣板。
據悉,觀城社區以黨建引領作為“五社聯動”內核,融合多元主體力量,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善治格局。社區黨委強化區域統籌、資源整合,建立黨社聯席會議機制,發動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及社會慈善力量,利用轄區學校、醫院、企業等資源,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中村治理路徑。同時,推行“六包六聯”定格化服務機制,深化區—街道—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推動更多資源、服務、管理下沉。以“街區”為治理單元,探索專兼結合的方式,統籌下沉的55名骨干力量作為“專職”治理隊伍,48名黨員群眾組成的先鋒服務小分隊作為“兼職”治理隊伍,通過常態化開展“社區丈量”行走,組織召開“街區茶話會”,辦好群眾大大小小的事。
6月21日,與會人員在大和社工村參觀考察。
社區建設既要多元主體的融入,也要有專業力量的參與。觀城社區通過引進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協會入駐社工村,培育了6家社會組織,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家、社區規劃師等力量參與城中村治理和改造,打造大和故事墻、青工共建花園、老人腦友記等微景觀,融入青工互助、女性幫扶、長者服務、兒童友好、心理咨詢等主題,建成“一步一景”特色街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居民服務更加優化。同時,做優“一網一格”專業服務,把社工專業服務嵌入社區綜合網格,聯動區社會工作行業黨總支,組織15個社工機構黨支部入駐,74名社工黨員聯動“地面熟”的社區網格員、居委會專職,開展專業“包樓”服務,固化形成個案服務工作指引和100個經典案例。
據了解,觀城社區通過深化黨群共建人文社區,引導小家融入大家,讓居民以社區為家、在社區當家,打造黨群連心、鄰里和諧、守望相助的家園共同體。依托鄰街商鋪,打造益心社、益群社和益學社3個“親鄰之家”,舉辦親鄰集市便民服務活動,開設義剪、義賣、義診等公益攤位,居民在“趕集”中感受“人情味”“煙火氣”,逐漸融入社區“大家庭”。
油松社區
深耕“數字沃土”,推動基層治理煥發“新活力”
油松社區深度應用數字社區工作臺。
基層社會治理涉及的領域廣、對象多、問題繁雜,如何在千頭萬緒中捋出一根主線,需要一顆能快速反應、清晰判斷的“超級大腦”。龍華街道油松社區正在運用的數字社區工作臺,便扮演起了這個角色。
油松社區城中村體量大,面臨著居住人員密集、建筑設施陳舊、安全基礎薄弱等問題,基層治理任務繁重。面對“小馬拉大車”的治理困境,社區積極尋找破解之法。油松社區通過深度應用數字社區工作臺,打通“神經鏈接”,壯大“治理軀干”,賦能基層治理,有效破解“溝通協調難、聯動處置難、保障實效難”等瓶頸問題。
2023年底水電費新規開始實施后,轄區此類訴求案件激增,原本的處置模式和組織力量遠遠跟不上。對此,油松社區迅速在工作臺搭建了水電費的組織應用,將民意速辦平臺案件上傳至應用,在社區層面進行二次分撥給對應網格員進行處置,網格員上門完成處置后,系統會按照預設好的模板自動生成標準回復內容抄送綜治組,由其把關后在民意速辦平臺辦結,形成以數字社區工作臺為紐帶,將原本由綜治組單打獨斗的模式轉變為“平臺二次分撥—網格組處置—綜治組辦結”的三級協作體系,使平均處置時效從1天大幅縮減至1—2小時,快速解決了300余件積壓案件。不僅如此,油松社區還建立了社區資源圖、安全巡查圖、居民服務網、信訪維穩鏈、應急倉儲數據等信息的“社區大屏”,直觀展示社區重點工作情況,讓社區班子“耳聰目明”,隨時捕捉工作開展動態,實現“一屏觀全域、一腦統全局”。
以“數智”帶“數治”,油松社區不斷創新數字應用,通過數字社區工作臺健全信息共享、協同處置制度,實現隱患底數、整治任務、責任落實、整改情況清單化管理,推動掃樓排雷、定格化服務、“二小零”工程巡查等事項流程更智能、更規范。同時,以數字社區工作臺為“中軸點”,創新集成數據、算法、模型等智能要素資源,推廣應用地圖者、AI智能違停預警、消防物聯煙感、電氣在線監測系統等數字技術,為基層治理領域日常履職賦能、預測預警、感知監測等提供智慧化支撐。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油松社區全方位推進民生領域數字賦能,推出一批特色場景應用,以數字化改革服務群眾美好生活。從居民需求出發,油松社區推出了“線上家園 云上治理”應用,為居民提供信息發布、業務辦理、能人庫、好人榜、愛心加油站等“一站式”服務,同時秉持“親民 幫困”理念,整合服務資源,引入親民企業和技能達人,促進居民自治互動,打造鄰里共建、守望相助的和諧家園。
龍華新聞全媒體記者 丁小梅/文 陳建華/圖
編輯 汪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