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云”網格里的大治理(網格云app)
“紅云”網格里的大治理
蕪湖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載體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光明
在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三里鎮澄橋村楊澇組的文化廣場,有一個別致的六角涼亭——村民議事亭,村里村居環境改善、道路硬化、路燈安裝等大小事務都是在這里商議解決的,是鄉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寫照。
近來,這個涼亭又熱鬧了起來。村民們聚集在這里,和鎮村兩級網格員梳理村里鄉村振興還存在的短板弱項,收集群眾急需解決的“急難愁盼”事。
結合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蕪湖市委政法委推出了“做實網格化、筑牢安全網”專項行動,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載體,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
“當前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已經成為社會建設的著力點、社會生活的支撐點、服務群眾的立足點、構建平安和諧的關鍵點,必須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出發,切實把網格化基礎打牢,把網格做實,把安全網織密,把服務管理貼近群眾,基層治理能力就能夠得到提高。”蕪湖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何友旺認為,做實網格化是平安建設工作的重要基礎,只要讓網格員動起來、網格活起來,真正做到“人在網格走,事在網格辦”,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就會切實得到提升。
黨建引領織就“紅云”網格
“說我材料不全?這就是刁難人!”不久前,正準備下到網格里去的弋江區儒林西苑網格員崔依婷,經過社區辦事大廳聽到有人小聲嘀咕了一句。她定睛一看,是一位她認識的社區老人。
“您不用急,我來幫您看看。”崔依婷走到老人身旁,拿起老人的材料仔細翻看了一遍。
“您確實少帶了一份材料,不過不用急,您先回家準備,我遲點過去取,您也不用再跑一趟了。”崔依婷的話讓老人的臉色“由陰轉晴”。
在蕪湖,從2015年開始,全市按照社區建黨委、小區建支部、片區成立黨小組、樓棟劃分責任區的思路,開展網格黨建“織網計劃”,構建黨建“紅云”四級網格,形成網格工作責任鏈條。目前,全市有21040名黨員志愿者認領“紅云”網格責任區19480個,他們都是從威信高、口碑好、影響大的退休黨員干部、業委會成員、社會組織負責人中優推優選出來的,在社區黨委的統一領導下,以小區支部為紐帶,將1031個單位的黨組織負責人吸納進入251個社區黨建共建委員會,將業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等基層治理主體納入網格化管理組織體系,有效補強社區“微治理”力量短板,推動“紅云”四級網格“一條線”拓展成為功能強大的“一張網”。
蕪湖市還實施“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改革推動職能部門進網格,形成高效的問題解決機制,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良好氛圍,切實化解群眾身邊的難點熱點痛點問題。在蕪湖“愛黨建”平臺開發“紅云服務”版塊,對社區亟需的人力物力、政策宣傳、便民服務等需求,采取“社區點單、黨員接單”的方式,推動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在職黨員線上認領、線下服務。
作為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城市,蕪湖市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市縣鄉三級黨委相應成立平安建設領導小組,實行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雙組長制,建立起多部門參與的平安建設領導協調機制,構建了高位推進全域行動的工作格局。實施掛圖作戰,明確了54類、91項工作任務,細化落實到8個專項組,逐一確定牽頭責任單位、配合單位。瞄準試點“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工期”要求,以季度為間隔列出時間計劃表,確保任務不落空、責任不缺位、進度不落后。
“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區治理的‘指揮棒’,只有厘清群眾需求,才能解決群眾最關切的問題。”荷塘社區黨委書記錢萍認為,構建“基層黨建 ”工作模式,引導發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以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以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提質,以基層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能有效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當前,在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中,蕪湖以“做實網格化、筑牢安全網”專項工作為抓手,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著眼基層、重心向下、夯實基礎,著力提升發現問題、化解矛盾、防控風險、服務群眾的能力,有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工作向縱深推進。
調解糾紛網上辦馬上辦
水清岸綠,花紅柳翠,一派江南好春色。
這里是灣沚區桃園村。穿過一排排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走進村部,“老前輩調解工作室”幾個大字格外醒目。調解室里,5位老前輩調解員之一的陶登根是一位老支書,剛調解成功一對母女因魚塘歸屬問題發生的矛盾,顯得很輕松。
“用百姓的法兒,平百姓的事兒,就是土洋結合,小道理得說,大道理也得講。”陶登根調解矛盾糾紛很有一套。
“春風十里,不如和諧鄰里。別小看這個老前輩調解室,遠近可都很有名,桃園村被戲稱為桃花源,這些‘和事佬’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桃園村黨支部書記梁友文說。
多年來,這幾位老前輩調解員不僅是桃園村基層治理的潤滑劑,也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文明鄉風。在很多村民眼中,5位老人就是文明的標桿,在他們的引導下,移風易俗也成了村里的新時尚:紅白喜事攀比的少了,逢年過節賭博的陋習沒了,就連出人情隨份子也都不超過200元。2020年成為安徽省唯一入選的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
同樣入選全國性優秀典型案例的,還有“蕪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在線系統——解紛蕪優”,在“2020全國政法智能化建設創新案例及論文征集活動”中,入選智慧治理十大解決方案。
蕪湖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周曉梅介紹說,“解紛蕪優”由蕪湖市委政法委牽頭研發,聚焦解決市域社會治理突出問題,積極推進矛盾糾紛在線調解平臺建設,實行矛盾化解“網上辦、馬上辦、一次辦”。平臺基于“以糾紛預防為主、非訴機制挺前、法院裁判終局”為中心軸線,將司法部門、行政部門、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各方調解資源匯集到一起,通過在線咨詢、在線評估,向在線調解、在線仲裁、在線訴訟層層遞進,解決用戶法律問題,使矛盾糾紛通過在線漏斗不斷過濾和分流,最大限度減少矛盾糾紛進入訴訟程序。
同時,“解紛蕪優”為基層調解組織及時高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提供了便利,緩解了民事糾紛調解壓力,為預防群體性事件、“民轉刑”案件提供了保障,充分發揮了基層調解組織在排查化解矛盾糾紛中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平臺上線一年多來,進駐調解機構221家、調解員766位,線上調解案件5589件,完成智能咨詢29萬余次,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平臺訪問量、案件數量有較大增長,較好發揮了不見面調解、遠程調解、線上協議等便民利民服務功能。
近年來,蕪湖建立健全多元化解機制,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推進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信訪調處一體運行,深化“訴源、訪源、警源”治理,打通縱向服務和橫向協作通道,優化線上服務平臺和線下服務機制,以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載體,形成“群眾若有事,就近可解決”的多元化解體系。
智慧賦能治理實用實效
孤寡老人一直是社區關注的重點人群,但是要求社區每天上門探望顯然也不現實。在蕪湖,一些社區為孤寡老人安裝了水表監測系統,只要水表兩天沒有轉動,系統將自動提示異常,社區工作人員就要登門查詢。
這是蕪湖運用大數據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實例。
蕪湖被稱為大數據城市,自2007年開展省級社區信息化試點以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得以不斷升級:
2012年全面啟動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工程,大力推進數據共建共享、“一站通”政務服務和網格化社會管理等,形成了在全國推廣的社會治理“蕪湖經驗”;
2015年,以政務大數據為基礎,全面推進并實現了行政權力和公共服務事項、城區和農村、線下和線上、固定終端和移動終端四個全覆蓋的“互聯網 政務服務”體系;
2016年以來,發揮數據治理思維作用,逐步形成具有蕪湖特色的“一網、一門、一次”“互聯網 政務服務”模式,以及圍繞市容管理、社會治理和市場監管等三大領域的網格化綜合治理模式,大數據產業發展路徑的探索逐步展開。
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中,蕪湖健全智慧賦能機制,建立實用實效的科技保障體系,在統籌推進智慧政法、智慧法院、智慧檢務、智慧警務、智慧司法等平臺建設的基礎上,打造了一批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應用項目,為實現“良政善治”提供科技支撐。
蕪湖打造集成化的社會治理平臺,在全省率先建設上線“智慧政法”分析研判平臺,對各類風險隱患作出全面展現、研判分析、分級預警。立足行業治理,保障金融秩序,創建“蕪瑕·串通投標犯罪研判模型”,通過公安部經偵云系統在全國推廣使用;金融巡回法庭建成上線不到兩年便審結金融類案件近1.5萬件。
在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上,蕪湖投資3.2億元強力推進綜治信息化工作及延伸項目“慧眼 ”建設應用,在防疫防汛、長江禁捕、城市管理等領域拓展了應用場景。
“我們充分運用智慧賦能,推動服務創新,讓提供不見面的信息惠民服務成為可能,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找準‘著力點’凝聚整體合力、抓住‘牛鼻子’實現重點難點突破、打好‘組合拳’確保試點措施落地見效,提供了有力支撐。”蕪湖市委政法委副書記順俊說。
來源: 法治日報——法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