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文明》丨一夢千年的朱仙鎮木版年畫(朱仙鎮木版年畫文創)
半幅生綃大年畫 一聯新句少游詩 ——題記
每當年尾越近,年味越濃,用一張年畫集結普天下的喜慶顏色,感覺有很多人還會懷念當年,年畫的春節才更有味道。
在這里,沒有東京夢華的絢麗多彩,沒有宋詞的豪放和婉約纏綿,但是,這里卻有著歷經千年的文化沉淀。這個地方是中國木版年畫的源頭,有著中國古代四大名鎮稱號的朱仙鎮。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新春對聯的發祥地,雖已跨越千年歲月,依然給人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給養、精美絕倫的雕刻技藝,情趣濃郁的鄉土風情、還有優美動聽的年畫故事。
朱仙鎮原名聚仙鎮,據傳是因姜子牙曾封神于此而得名。戰國時此地出了一個名叫朱亥的屠夫,因幫助信陵君“竊符救趙”錘殺晉鄙被尊奉為仙人。因這里是仙人朱亥的故里,后人為了紀念他,把聚仙鎮改為朱仙鎮。這里的木版年畫源于漢唐壁畫藝術,由桃符演變而來,主要以門神題材為主,除此之外,還有灶神、財神、送子神、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戲曲及儒釋道題材,其興于宋、鼎盛于明清,衰敗于民國,繁榮于當代。
張繼中老師在工作室內創作木版年畫
朱仙鎮有家喻戶曉的年畫故事,有雕刻精湛的制作工藝,有不同類別的年畫種類。還有厚重的歷史老店,代表性的藝人、見證人、傳承者和年畫新星。魯迅先生曾評價說:“朱仙鎮的木版年畫樸實、不染脂粉,人物沒有媚態。色彩濃重,很有鄉土味,具有北方年畫的獨有特點。”
關于木版年畫,有說不完的神奇傳說。春節是辭舊迎新的節日,古代春節的活動中充滿額驅鬼僻邪的內容,如燃放爆竹、飲屠蘇酒,食驅鬼丸等。為配合驅邪活動,裝飾在門戶上的藝術形象就應時而生——畫雞于戶,畫神荼、郁壘及虎獅于門。門戶是居家住戶出入的通道,具有重要的防衛作用。現知最早的形之于圖繪的司門之神為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將他們捉住,用繩子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神都畏懼神荼、郁壘。這樣在民間就流傳開了降鬼大仙神荼、郁壘和桃木驅邪避災的風俗。人們有桃木刻成神荼、郁壘的模樣,或在桃木版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掛在自家門口,用以避邪防害。這種桃木被稱為“桃符”,驅鬼僻邪的說法由來已久,并且關乎門戶,《山海經》有記載,由此可認為是門神最早的起源傳說。
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說和故事,題材豐富,世人皆知有唐代鐘馗鎮宅第傳說,有秦瓊、敬得門神故事。宋代的《柴王推車》故事、孟昶和新春對聯故事,還有灶王爺喜結良緣故事、和合二仙故事和最具代表性的劉海戲金蟾年畫。這些年畫傳說故事跨越千年,彌久不衰,演繹到今天,已深深留下厚重的非遺文化內涵。
張繼中老師創作的傳統主題年畫《馬上鞭》秦瓊作品
說起朱仙鎮的年畫,有一位代表性藝人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社長,開封市繼中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社長,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朱仙鎮木版年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繼中。一位在古鎮生活工作了五十多年的藝人,用勤奮和才智承載著木版年畫的發展重任。其創作的《新五子登科》年畫作品獲得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金鼎獎”;《菊童》獲得第六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代表朱仙鎮木版年畫參加“中原文化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香港、澳門、臺灣行”;隨中國文聯、文化部代表朱仙鎮木版年畫參加加拿大、以色列、哈薩克斯坦、澳大利亞文化交流;并榮登春節元宵晚會向國內外觀眾展示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風采;隨河南省文化廳參加澳大利亞非遺文化展演和國家“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活動。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創作抗疫和黨建主題年畫,到天津和昆明參加年畫展和非遺展,在開封朱仙鎮當地舉辦全國木版年畫聯展,并分別到洛陽、杭州參加中原文博會和世界版權博覽會,連續參與《河南電視臺》在朱仙鎮現場拍攝的木版年畫研學活動,連續親臨國窖1573“年畫中國”非遺傳承藝術活動……
如今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已被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藝術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和杭州西湖博物館收藏,古老的木和紙,在傳承人張繼中的帶領下,展現出了積淀深厚的藝術生命力。
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盼望著,盼望著,春節已越來越近。吃完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年的氛圍就一天一天地濃烈起來了。
張繼中老師現場展示制作木版年畫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兒時的歌謠至今難以忘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當下對環保的要求,春節期間放鞭炮的風俗已經被管控了。但是到了年三十這一天,有一個傳統習俗和環節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寫春聯,貼年畫,五顏六色的一張張年畫,曾張貼在千門萬戶里,一個又一個的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那一刻,木版上印出的歡樂喜慶和濃濃年味將呈現在神州大地上,烘托出新年的紅火氣氛和美好愿景。(來源:《絲路文明》雜志 作者陳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