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光:聚力改革創新 邁向高質量發展(南京晨光集團科技委)
聚力改革創新 邁向高質量發展
——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南京晨光改革發展紀實
□ 本報記者 劉淮宇
進入9月,慕名來到江蘇金陵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參觀訪問和洽談業務的客人絡繹不絕。這家由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南京晨光注冊組建的全資子公司在2017年剛剛成立,短短一年間就因其在智能制造技術產品研發和產業孵化方面取得的積極成果獲得業界青睞。
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晨光在產業布局、能力建設、市場開拓、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績,公司戰略地位顯著提高,這其中蘊含怎樣的經驗和奧秘,未來公司發展又將“劍指何方”?
在南京晨光建廠153周年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記者帶著這些問題來到該公司科研生產和產業發展一線實地探訪,感受近些年來企業改革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和干部職工展現的昂揚風貌。
改革引領發展 創新激活動能
南京晨光的前身是1865年由李鴻章創辦的金陵機器制造局,距今已有153年的歷史,積淀了獨特的文化傳統。作為一家百年老廠,一代代晨光人肩負歷史使命,歷經時代變遷,推動企業由民族軍工向人民軍工、再到航天軍工實現一次次歷史性跨越。
金陵制造局大門 楊歡 攝
晨光1865文化創意產業園
進入“十三五”之后,面對國家和航天科工對企業轉型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傳統研制生產和管理模式與肩負任務不相適應的嚴峻形勢,南京晨光黨委班子意識到只有加快變革、加速技術進步,才能適應需要、提高效率。“進行一場覆蓋科研生產指揮管理、研制生產組織、資源配置優化、人事用工考核等多個方面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勢在必行!”南京晨光黨委書記、董事長胡建軍說。
圍繞“軍品立業、民品興業、融入高新、創新發展”總體思路和建成航天領域一流的現代化研制總裝核心單位戰略目標,南京晨光以問題為導向,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著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軍工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設、黨建思想政治建設“四大工程”,協調推進軍民融合、創新驅動、人才強企、質量制勝“四大戰略”,在人才、管理、科研生產和技術研發體制機制等方面創新突破,引領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南京晨光總經理徐彤認為,“四大工程”都是著眼于解決企業當下和未來發展面臨的瓶頸和難題而設計,這其中信息化建設是企業實現整體性目標的系統性抓手。“經過多年建設,南京晨光的系統集成開發數字化研發平臺、數字化運營管理平臺、智慧企業運營管控平臺‘三大平臺’日臻完善,現代化的智慧企業呼之欲出,公司運行的現代化、科學化、智慧化水平走在了行業前列。”他介紹。
在組織變革方面,南京晨光在航天科工內第一個成立了體系信息化部,負責信息化建設的牽頭實施,與華為公司合作對業務流程架構進行重新梳理,把流程變革和優化作為推動轉型的重要抓手。體系信息化部部長趙暉介紹,公司現已將質量、職業健康與安全、環境三大體系加以整合實行集約管理,大大減少體系文件數量,節省人力物力且有效提升了效率和工作質量。
為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公司在每年的“七一”大會上都會表彰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人才,最高一次性獎勵10萬元。近年來公司涌現的科技創新尖兵、技術領軍人才、勞動模范等,同革命英烈、優秀黨員一道,登上了廠區道路兩側懸掛的展板,同樣受到褒獎與尊崇。發展計劃部部長李景虎告訴記者,這些年,生產車間職工的工作狀態變化也特別大,從以前的被動等待、推脫工作轉變為主動找任務、爭取任務,“這與公司分解工作內容、實施精細化管理密不可分”。據統計,相比于“十二五”末,在投資未增加、人員數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公司如今的生產能力提升了兩至三倍,“車間里近幾年還出現了活不夠干的情況”。
隨著管理部門和職能部門職責梳理的明確以及各類管理制度、人才激勵機制政策的落實,南京晨光匯聚形成人才強企的強大合力,整個企業的干事創業激情得以釋放,人員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制造變為智造 能力形成產業
今年8月,一套智能噴涂生產線在南京晨光工程機械制造分公司投入使用。“以前7名工人3天生產一件產品,現在兩名工人用1天就能生產一件,不僅效率提升了,質量也提高了,還解決了職業健康危害問題。”該分公司負責人張戟說。
在南京晨光的另一個廠區,國防科工局批復的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首家智能車間示范項目——裝配智能車間項目已經在進行最后的調試工作。在金陵智造研究院常務副總經理楊偉鋒看來,裝配智能車間項目可適應軍工行業多品種變批量的生產節奏,使得產品研發周期和迭代速度大幅縮短,降低了對于人員和場地的依賴,減輕了人員勞動負荷和對環境的影響,代表了軍工能力升級改造的前沿和方向。
在南京晨光的“十三五”規劃中,一共設計了7條智能制造生產線,所有的車間也將實施數字化改造。今后,一個型號的研發、設計、試驗、生產進展到哪一步、遇到什么問題、產生了哪些數據,通過數字化設備可隨時查看,組裝、檢驗、集成、批產等環節也是依靠少量人力和智能化的設備進行。生產的智能化、現代化程度將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
金陵智造研究院為客戶定制研發的精密零部件智能生產線
從開風氣之先的金陵機器制造局,到今天的金陵智造研究院,南京晨光始終走在制造技術和理念的前列。金陵智造研究院的成立和運行正是為了落實航天科工“五個新一代”“四項基礎技術”“三創新”“三突破”“四個化”等重大戰略,促進軍工企業智能制造整體水平提高,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目前,金陵智造研究院正全力建設技術協同創新、創新創業發展、產業孵化培育、智能工廠建設和人才集聚培養五大平臺,培育智能制造綜合解決方案、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智能制造關鍵零部件三大產業,努力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防工業領域智能制造軍民融合主流研究機構,形成具有創新創業活力的智能制造產業孵化器。
晨光1865文化創意產業園
明城墻外,秦淮河畔,晨光1865文化創意產業園經過11年建設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融文化、商務、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創意研發聚集區和品質生活新地標。如今,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南側,晨光1865科技創新產業園的藍圖已經勾勒出爐。
按照規劃,以金陵智造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為紐帶,科技創新產業園將源源不斷地吸引企業前來“安營扎寨”,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共同打造“金陵智造創新帶”。
在胡建軍看來,南京晨光作為民族軍工的發源地之一,變革一直是其生存發展的主線。當前公司已經搶占了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的先機,未來依然要繼續發力,通過持續改革創新推動公司在新時代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他告訴記者:“黨委已經明確了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改革要圍繞發展方式由產品牽引為主向技術引領為主轉變,發展模式由生產制造為重點向產業協同為重點轉變,發展思想由因循守舊向創新發展轉變,經營理念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管理方法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轉變,作風紀律由寬松軟向嚴緊硬轉變進行,實現公司技術和產品領先、質量和效益領先、能力和效率領先。”
“未來幾年,公司將進一步落實中國航天科工一系列戰略部署,圍繞‘裝備體系化、體系智能化、智能實戰化’的裝備發展思路,全面提升公司型號研制能力,同時發揮公司綜合優勢,打造智造與服務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的新業態。在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新征程上,我們一定會不畏艱難,以對黨的事業、航天事業、公司歷史和職工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將改革創新進行到底,把晨光建設得更加美好。”談及后續發展,胡建軍語氣中透出堅毅和自信。
配圖由南京晨光提供
2018年11月1日《中國航天報》1版
2018年11月1日《中國航天報》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