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市煤炭壩鎮:百年煤城蝶變五彩家園(寧鄉煤炭壩有哪些村)
百年煤城蝶變五彩家園
寧鄉市煤炭壩鎮礦區關停之后轉型農旅融合發展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禹 通訊員 陳勇
藍天白云下,雙龍牧場綠茵茵的草地鋪滿視野,一群“哞哞”叫著的黑白花小奶牛正在撒著歡;香榧基地里,村民們正在忙著移栽培育樹苗,建設中的3000畝花卉苗木基地讓美麗屋場更顯秀麗;游覽竹山塘工業遺址公園,在夕陽余暉里徜徉創意煤城影視基地,觸摸斑駁的礦車、礦井架、老煙囪以及不同時期采煤工具;走進“春天里”黨建文化園,參觀紅色文化長廊,品嘗紅色餐廳美食,讓游客們流連忘返……寧鄉市煤炭壩鎮,這個曾經因煤而興、因煤而困的“百年煤城”,在2014年礦井關停后走上轉型發展之路,昔日以黑色為基調的老廠區,已然蝶變成為五彩家園。
黑與白的交錯 荒山坡上建起了奶牛場
“讓奶牛過上幸福滿滿的生活,它們才會產出最優質的牛奶!”在煤炭壩鎮雙龍村,一處山丘環抱、綠樹成蔭的世外桃源成為了奶牛的樂園,這兒是由皇氏集團優氏乳業投資1億元建設的雙龍牧場,牧場負責人李建全打趣地說,這些原產于新西蘭的荷斯坦奶牛,在他的培育下成為了守秩序、會排隊的“文明牛”。
有意思的是,每天到了固定的擠奶時間,奶牛果然按先后順序排著隊擠奶,排著隊回到牛舍……雙龍牧場占地面積350畝,奶牛存欄規模1500頭,牧場分為綠化廣場、奶牛文化公園、擠奶區、牛舍、飼料庫和糞污處理區,周邊2000畝土地用于種植牧草,是一個集生態種植園、養殖基地、牛奶文化科普于一體的綜合型牧場,也成為煤炭壩鎮產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典范。
“奶牛的飼料主要有青貯、干草和精飼料等,它們的生活費還不低,一頭產奶牛每天的伙食標準是100元左右。”李建全告訴記者,除了部分飼料來自外省或國外,雙龍牧場委托附近的農戶和合作社種植玉米和苜蓿草,讓當地部分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其中,參與牧草種植的脫貧戶就有18人,村姑賈秀萍在牧場從事喂養、衛生工作,一個月能拿到3500元以上的收入。
記者在擠奶廳看到,奶牛排隊接受殺菌消毒,裝好取奶設備,工人按下開關,不到15分鐘就完成擠奶。擠出的牛奶順著管道進入速冷設備,瞬間由38攝氏度降到4攝氏度以下,再通過冷藏運輸車送去加工廠,生產出人們喜愛的鮮奶和酸奶制品。同時,通過軟件管理系統精準投喂,根據奶牛需要進行營養平衡,還設計了水床、按摩器等,讓牛兒無論是站著、躺著都舒服。
“我們一頭奶牛每天平均產奶34公斤,一年產奶10噸以上,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就是4.8萬元。”牧場技術顧問曾小衡介紹,雙龍牧場將充分利用牧場和牧草基地的資源,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牧業觀光旅游,帶動600戶農戶增收。
黑與綠的更迭 花卉苗木圍繞美麗屋場
曾經,煤炭壩境內煤炭資源豐富。據說,村民最初于此處一水壩內發現有煤,故得名“煤炭壩”,對煤的開采按地方志記載始于明朝。這里,不僅有當年全國煤炭百強企業壩能公司(長沙礦業集團前身),而且有全省最大的鄉鎮煤礦。所產煙煤因發熱量高、灰分低等優點,行銷湘鄂、兩廣及江浙地區,素有“霸煤”之稱。興旺的煤炭工業也直接帶動了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湘中煤都”煤炭壩名揚三湘。
產業轉型之路越走越寬之時,煤炭壩鎮還起了“生態債”。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區治理、美麗鄉村建設同步推進。
漫步獲評“湖南省美麗鄉村示范村”的煤炭壩鎮賀家灣村,記者只見蜿蜒的瀝青路通到村民家門口,一排排農家小院沿道而立,道路、農田的基礎設施趨于完善,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圍繞著新建的美麗屋場,讓村民的生活環境更加綠色生態。
來到遠近聞名的香榧種植基地,記者看到了樹形優雅美觀、樹齡可達千年的香榧。在寧鄉市將香榧定為“市樹”之后,賀家灣村通過招商引資2000多萬元發展香榧培植項目,相關公司長乾農業負責人崔長乾告訴記者,他們計劃開發3000畝育苗基地,向全省推廣香榧苗木。
在晟林生態田園項目里,不少村民正在忙個不停。項目投資3000萬元,發展盆栽花卉、蔬菜種植,還有水果采摘、團隊研學等內容,將打造成為綜合性農業生態觀光園。“當地老百姓和我們緊密結合在一起,項目每年能夠解決就業200人左右,村民搞種植一年收入可達10萬元。”晟林生態田園項目負責人蔡丁介紹。
“金黃色菊花鋪滿大地,朵朵簇擁在一起盡情綻放。前來拍照打卡的游客成群結隊,美照幾乎霸占了微信朋友圈。”在煤炭壩鎮東山村,人們還在津津樂道金絲皇菊盛開時的美景和豐收的喜悅。
“種菊花更多是一片家鄉情懷,加上國家鄉村振興號令鼓舞人心,我也想讓華梔中草藥產業園更美麗。”華梔農業科技發展公司負責人劉繼章介紹,他流轉了東山村一片永久性休耕地,種植了1100多畝迷迭香、金絲皇菊,還發展了蓮魚共養、特色蔬果觀光等,如今這里的農業新業態正煥發著勃勃生機。菊花采摘高峰時,吸收了200多名村民務工,人均增收1.8萬元左右。
“以花會友,以‘藥’興農。”劉繼章透露,2022年產業園計劃發展到2000多畝,聘請高校專家對中藥材進行研發與深加工,打通中草藥產業鏈,以點到面帶動周邊農民創收增收。
黑與紅的升華 黨建文化園走進“春天里”
“快點來哦,這里有一條好大的魚!”剛剛走進煤炭壩社區,記者就聽到歡笑聲。經過治理,曾經污水橫流的采礦區被打造成了“春天里”黨建文化廣場,過去的采煤沉陷區和排污池,建成了供游客休閑垂釣的“漁樂谷”,幾名社區群眾正忙著打撈已經養得肥碩蹦跳的花鰱和青魚。
記者了解到,煤炭壩社區作為“百年煤城”的核心產區,由于煤炭資源枯竭及礦井關停,這里一度成為“遺留問題多、矛盾是非多、失業人口多”的“三多”社區。
面對前任社區負責人再三辭職,被群眾譽為“拼命三娘”的賀雪輝臨危受命,挑起社區黨總支書記的責任重擔,她堅持“紅色引領 綠色發展”的新理念,一面治歪風聚人心,一面治生態謀發展,通過以黨建聚合力為抓手,突出基層法治建設,護航社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實現了“從地下到地面、從黑色到紅色、由‘三多’變示范”的華麗轉身,社區集體經濟更是穩步上升。
2021年以來,煤炭壩社區抓住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的機遇,創新推進“以支部黨建促產業振興、以產業轉型促生態、以法治文化培育文明社風”的鄉村振興發展新模式。產業上逐步形成了以“老菜農”為品牌,集葡萄、稻蝦、藥材種植于一體的綠色生態發展鏈,去年社區居民人均收入超過3.6萬元。前不久,長沙市評選首批11個“法治鄉村示范點”,煤炭壩社區在寧鄉市278個村(社區)之中脫穎而出捧回榮譽。
探訪蝶變的長沙工業遺址系列報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