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怎么說,百姓愛追?華山醫院攜手導演陳薪伊首發微電影《悔》
老百姓究竟需要怎樣的醫學科普?醫學科普如何在保證科學權威的基礎上讓大眾喜聞樂見、記憶深刻?公立醫院如何更好發揮優勢、推動健康科普工作?如何更好鼓勵醫務人員參與科普工作?今天(2月16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召開的健康科普研討會,醫務、藝術、媒體領域人士濟濟一堂展開深入探討。
現場,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攜手陳薪伊藝術中心拍攝制作、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專項資助的科普微電影《悔》正式首映,影片通過主人公跌宕起伏的生活經歷講述了痛風治療的規律及誤區,呼吁全民關注痛風及慢病健康。
該影片是近年來華山醫院精心打造的高質量醫學科普作品之一,于上海科普網及華山醫院視頻號首發,并于即日起全網上線。
聚焦慢病健康
國家頂級“醫 藝”團隊聯手
每年4月20日是“全民關注痛風日”,這是因為血尿酸的正常值是420umol/L,高于“420”就被稱為高尿酸血癥,而率先倡導將“420”定為“全民關注痛風日”的,正是華山醫院黨委書記、風濕免疫科鄒和建教授。
作為科普微電影《悔》的科普項目負責人、影片出品人,鄒和建教授表示,隨著大眾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結構的改變,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對個人及社會造成嚴重危害,但大眾對其認知度遠遠不夠,因此全面、專業的健康普及尤其重要,尤其要避免因“不痛不治”“擔心藥物副作用不治”“指標一正常就停藥”等錯誤理念導致的嚴重后果。
“微電影的每一處細節都來自臨床。事實上,這些情況不僅僅發生在痛風患者身上,我們遇到太多慢病患者都因為各種錯誤或固有認知沒有規范地接受治療,等到產生嚴重的后果往往已追悔莫及,這也是我們創作《悔》這部科普微電影的初衷。”鄒和建教授說。
得知這樣的初心,國家一級導演、國家有特殊貢獻話劇藝術家獲得者陳薪伊不僅二話不說出任該影片總策劃,還邀請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孫辰興,國家一級演員、越劇表演藝術家吳群,東方衛視主持人何卿,青年導演劉天力,青年話劇導演劉昱楊等加盟,與華山醫護人員一起組成“健康科普天團”。
今年84歲高齡,被大家親切稱為“奶奶”的陳薪伊導演說,“我也曾經是一位患者,對白衣天使充滿了敬意。我常和醫生朋友說,我們藝術工作者關注的是人類的精神健康,你們醫務工作者關注的是人類的身體健康,我們加在一起,才有人類真正的健康,而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無知和愚昧,所以科普工作很重要。”
迄今已執導150多部舞臺作品、收獲無數導演金獎的“奶奶”說,這是她難得“參演”的影視作品,上一次還是40多年前,“非常難忘,希望大家喜歡并記住我們想要傳達的這些醫學知識。”
微電影導演劉天力說,如何將晦澀難懂的醫學知識準確、但又不枯燥地傳達給大眾是最大的挑戰,得益于華山醫院醫學專業團隊細致而專業的指導,使影片最終可以在生動、幽默的故事中將醫學傳達出來,是一次專業而愉快的合作。
《悔》的主演之一、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孫辰興在提到影片拍攝時的動情一幕,在自己被推入ICU的一剎那,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與醫者的偉大。這也觸發了他為微電影創作主題曲《白色衣裳》。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馬興發說,科學普及、公民科學素養提升事關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微電影《悔》將嚴肅的科學知識與生動的百姓日常相結合,傳播力強;而上海頂級的醫務人員和藝術家團隊聯袂打造,醫術與藝術相互關照、完美融合,正是上海科普作品該有的樣子,真正體現了上海的科學精神和上海的城市品味。
服務國家戰略
健康科普助力“大健康”
作為一家擁有115年歷史的國家級大型公立醫院,華山醫院始終以服務國家健康戰略和百姓需求為己任,不斷凝聚醫學科普的專業力量,促進醫院從疾病治療向健康促進的轉變與延伸,推動醫院的高質量發展。
華山醫院黨委副書記伍蓉說,為了更好地推動健康促進工作,近年來,華山醫院不斷完成“頂層設計”,整合院內外資源,打造健康科普管理新模式,尤其注重以黨建引領,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營造健康科普工作的文化氛圍、培養、打造科普人才隊伍,鼓勵和引導全院醫務人員積極參與健康促進工作。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立足三大國家中心“落戶”華山,華山醫院黨委又通過建章立制、組建華山醫院健康促進委員會,依托各級各類媒體、醫院健康科普文化基地、院士勞模工作室、醫聯體等創新載體,推動疫情及重大傳染病、神經系統疾病、老年性疾病、慢病等領域的科學普及和健康促進工作,將嚴重危害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醫學研究成果進行科學普及,并形成了“華山感染”“康復是一縷陽光”“抗糖路上愛相伴”“阿爾茲海默病早診早防”“恒健痛風科普病友會”“華山老年疾病健康科普”“華山手功能康復”等一系列高品質、影響力強的華山醫院科普品牌,建成了華山醫院微信公眾號等多個創新媒體健康科普欄目,深受百姓喜歡,榮獲諸多國家及市級科普獎項。
聚專業力量
打造健康科普“華山品質”
在疫情中,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帶領“華山感染”黨支部以專業冷靜的分析,通過“華山感染”及權威媒體不斷發聲,幫助大眾正確認識新冠病毒,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研討會上,他談到上海疫情防控效果比較好,得益于一群醫務人員的“主動科普”,讓全民達成共識,而達成共識很重要的基礎是“以科學為中心”。
華山醫院腎病科副主任薛駿教授此次“突破自我”,在微電影《悔》中飾演了一位因不遵醫囑、長期不規范使用藥物最終導致腎衰的痛風患者,薛駿教授笑言,盡管只有短短兩句臺詞,卻感觸很深,“從醫生角色轉換到患者,更明白了醫患之間要換位思考,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華山醫院院長毛穎曾牽頭完成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重大腦疾病醫學科普”,更深感醫學科普的重要性,“臨床工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對醫學專業知識的渴望,醫院的作用就是建機制、搭平臺,把更多醫務人員集結在一起發力,圍繞國家戰略、百姓需求,開展健康科普,讓專業枯燥的醫學知識從象牙塔頂‘飛入尋常百姓家’,既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促進了醫院的發展。”
作者:唐聞佳
編輯:唐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