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市著力打通城市黨建“神經末梢”
今年以來,汾陽市深入貫徹省委、市委關于加強城市基層黨建的工作要求,扎實開展基層組織建設規范提升行動,全力推進黨建引領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著力打通城市黨建的“神經末梢”。
堅持黨建引領,凝聚齊抓共管的治理合力。汾陽市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堅持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為“一把手”工程,以系統化理念抓部署、抓推動、抓落實。健全完善市、街道、社區三級城市黨建工作領導體系,市委召開3次常委會會議、2次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建立市委書記、街道黨工委書記、社區黨組織書記領辦黨建項目機制,市委書記將“城市黨群服務陣地強基創優”定為“書記工程”,帶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
印發深化落實“四雙”機制實施方案,采取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的方式開展工作。第一批試點單位全部通過舉辦簽約儀式、召開聯席座談會、制定 “三張清單”、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方式落實“四雙”工作機制。64個機關單位、120余個企業、70個社會組織、1156名在職黨員有序下沉社區參與基層治理,62名黨員干部積極擔任社區兼職委員。
扎實推進黨建工作和物業工作深度融合,健全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共同參與的會商處置機制。在有物業服務小區推行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管會)、物業服務企業協調運行機制,在無物業小區推行黨建引領居民小區自辦物業。如福馨苑小區秉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非營利性”的定位,遵循 “一天1塊錢,幸福在身邊”的理念,協商確定服務事項35項,發現和處置各類問題 17件,化解率達98%。
夯實組織基礎,打造堅強有力的治理軸心。汾陽市堅持把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組織功能作為強化城市基層黨建、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關鍵一招”,從強化組織體系建設、夯實陣地基礎、提升服務能力入手,把黨在城市領域的基層堡壘真正建好建強。
扎實推進村改社區“后半篇文章”,高質量完成當選證發放、賦碼登記、更換標識、刻章、設立獨立賬戶等后續工作。按照“產權明晰、制度完善、管理科學”等要求,完成了城區范圍內社區、集體所有制企業“居企分離”改革,實現社區居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獨立運行。
深入開展基層黨建“強基創優年”專項行動,按照“示范一批、規范一批、提升一批” 的工作思路,從建設標準、服務能力、辦公設施、制度標識、運行維護五個方面,對30個社區黨群服務陣地進行規范提升,重點打造 1個市級黨群服務中心示范點、3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示范點和12個小區黨群服務站示范點。把“群眾滿不滿意、受不受益”作為衡量黨群服務中心服務水平的重要依據,加強日常維護和活動策劃,舉辦“黨群陣地@你”活動400余次,讓黨群陣地保持持久活力。
聚焦“五有”小區建設,穩步推進“四個覆蓋”。全市建立小區黨組織169個,嚴格按照小區黨支部規范化建設方案,建立“小區黨支部—樓棟(單元)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黨員聯戶”的小區治理組織體系。規范化開展小區黨群服務站“九有”建設,設置黨建活動、協商議事、文體活動等功能區域,實現“一室多用”,并對建設合格的137個小區黨群服務站實施獎補。按照直管黨員、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等類別更新4623名小區黨員信息臺賬。
強化治理力量,提升城市基層治理質效。汾陽市統籌推進基層治理力量整合,協同發揮社區工作者專業治理能力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構建形成專兼結合、上下協同、執行有力的骨干隊伍體系。
優化全市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采用“4 N”模式完善社區組織架構。每個社區配備1名社區黨組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1名專職副書記、2名居委會專職副主任、N即按每300戶左右配備1名社區工作者。其中社區“兩委”主干32人,“兩委”班子成員247人,到社區工作大學生39人,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提升至97.5%,平均年齡降低至39歲。
完成全市315名社區工作者的社區工作年限、工資系數、工資等級等“三崗十八級”測算;完成全市32名社區黨組織書記和247名社區“兩委”班子成員的履歷表、考核材料、學歷學位材料、專業技術職務材料、黨團材料等檔案審核管理。常態化開展“社區(小區)書記有話說”活動,打造“數量充足、人員穩定、結構合理、業務精通”的社區教育師資隊伍。
落實“三聯”機制,汾陽市全部小區實現小區黨組織與物管會(業委會)“雙向進入、交叉任職”。97名市直單位報到黨員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136名擔任樓棟(單元)黨小組組長。210個小區探索建立街道和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居民有序參與的議事協調機制。如昌瑞綠洲小區搭建“黨建 物業”協商議事平臺,構建“小區黨支部 業主委員會 物業黨支部”齊抓共管的治理模式;安泰苑小區構建“黨支部 業委會 紅色物業 監事會”的四位一體治理模式,成為黨建引領物業服務與基層治理同頻共振的縮影。(記者 王洋 通訊員 任宏峰)
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