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州:黨建引領河湖管護 共繪綠水青山新畫卷(火災發生時不能乘坐電梯逃生的原因)
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5日電 近年來,阿壩州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化“河湖長制 黨建”模式,推動“黨建紅”與“河湖清”深度融合,讓河湖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據介紹,為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阿壩州1590名黨員河湖長積極投身河湖保護工作,他們既是宣講員,又是清潔員,還是監督員,累計整治河湖生態問題800余個,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在這些河湖衛士中,若爾蓋縣唐克鎮白河社區支部書記、阿媽啦黃河巾幗護河隊隊長張慧玲脫穎而出,成為河湖保護的標桿。2022年,張慧玲以其卓越的貢獻被評為全國“最美河湖衛士”,成為阿壩州河湖保護工作的亮麗名片。
2022年,四川省在河湖長制的實施過程中,創新性地開展“解放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通過黨建引領、多方聯動、群眾參與等方式,實現河湖管護的全面提升,為全國河湖長制的深入實施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鑒。
2023年2月,四川省河湖保護和監管事務中心與阿壩州、汶川縣水務部門,三江鎮機關和樂活村黨支部五級聯動,結為共建單位,合力推廣基層河湖管護“解放模式”。此舉標志著阿壩州深入推廣“解放模式”的序幕正式拉開。阿壩州13縣(市)以樂活村為起點,健全村級管護隊伍,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截至目前,966個有河湖管理保護任務的村(社區)已全面完成“解放模式”推廣,為河湖管護注入新活力。
為進一步提升基層河湖治理效能,阿壩州積極融入“微網實格”基層治理模式,探索從粗放式網格化管理向精細化治理轉變。結合當地實際,阿壩州對全州河湖進行了細致的調研和評估,按照“規模適度、便于管理、動態調整”的原則,將河湖管理保護任務細分到每一個村民小組,建立起一張覆蓋全州的河湖管護網絡。
每個微網格內,至少有一名“村組干部 河道管護員 生態義警”組成的網格員團隊,他們像河湖的守護者,共同承擔起巡河、宣傳等職責,構建起“河湖長牽頭、網格員支撐、流域化推進”的管護體系。
這些網格員不僅是河湖的守護者,也是信息的采集者和問題的解決者,通過日常巡查和群眾反饋,迅速發現并上報涉河湖問題,展現了快速響應、精準治理的工作機制。今年以來,成功阻止河道違法采砂行為2起,展現了快速響應、精準治理的工作機制。
阿壩州還致力于實現網格內的閉環管理,通過完善網格發現報告-網上分流移交-部門限時辦理-全程跟蹤督辦-辦結回訪問效的運行機制,形成一站式辦理、一條線貫穿、一張網兜底的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省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實現事件全網聯動,推動河湖長制“微網實格”工作走深走細走實,見人見事、見底見效。
阿壩州在《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的指引下,創新實施“熊貓家園,生態警務”,以“警察藍”守護“河湖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筑牢河湖管護的“銅墻鐵壁”。
阿壩州在建立生態總警長、生態副總警長、生態警長、生態警員“三長一員”四級公安生態保護隊伍的基礎上,整合鄉鎮干部、村組民兵、河道管護員、生態公益人士等力量,組建21支生態義警隊,常態開展巡河和河湖保護知識宣傳,及時查處非法捕撈、亂采亂挖砂石、占用河道等違法行為。
通過科技賦能,阿壩州充分發揮生態警務“數據一站共享、科技手段一鍵共用”的優勢,借助天網、雪亮、視覺運算等公安資源,以及林草監控系統、衛星高分遙感監測等信息資源,運用圖巡防控、信息研判、無人機巡護、高清衛星等科技手段,有效解決河湖巡護手段單一的問題,為第一時間解決河湖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借助紅原高僧大德宣講團、阿壩摩托車(馬隊)宣講隊、若爾蓋草原星法治宣傳隊、金川支客師宣傳隊等群眾熟悉的力量,在寺廟、牧場、河岸邊、婚禮現場等群眾熟悉的地點,用群眾熟悉的語言宣傳河湖保護知識,讓群眾真正“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據悉,阿壩州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優化河湖管護體系,創新河湖管護機制,提升河湖治理效能,把每一條河湖都建設為人民心之所向的幸福河湖,奮力譜寫長江黃河上游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阿壩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