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溧陽:“黨建+”助推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溧水 鄉村振興)
來源:常州日報-常州網
大田村地處常州溧陽社渚鎮西部,與南京高淳和安徽郎溪交界。村域面積 6.15 平方公里,轄28個村民小組,849戶,2733 人。近年來,大田村黨委高舉黨建引領主旗幟,帶領廣大黨員群眾一道苦干實干,致力于壯大集體經濟、強化民生建設,昔日的貧困村嬗變為村強、民富、人和的新農村。
“黨建 群建”合力“謀路子”
鄉村要致富,首先看支部。如何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讓群眾盡快致富奔小康成為大田村“兩委”班子的首要課題。把好制度建在隊伍提質上。充分發揮黨支部直接教育、管理、監督黨員的政治職責,從嚴落實“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建立“干部長期受教育、群眾真正得實惠”的長效機制,推進黨組織工作規范化、活動經常化、決策科學化。
把好思路帶到村級發展上。村黨委以黨建為紐帶,實施“黨建帶群建合力謀發展”行動,創新開展干部“返鄉走親”活動,動員凝聚各方力量,謀求村級發展新路子。結合“雙掛雙促”和“常州百千萬工程”,在溧陽高新區投資建立標準廠房、購買壓路機等機械設備、擴大苗木種植面積,努力培育自身“造血機能”。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 4-5 萬元增長到120萬元以上。
“黨建 項目”催生“脫貧力”
發展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大田村黨委緊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目標,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服務“兩手抓”“兩手硬”。特色產業鼓起村民“錢袋子”。通過多方考察論證,村黨委確定了青蝦養殖、苗圃種植作為本村特色產業,開辟“黨員帶動示范基地”,探索出一條“支部引領、黨員探索、合作社經營、群眾參與”的脫貧致富新模式。近年來,大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攀升,35 戶低收入家庭、67 名貧困人口相繼摘掉“貧困帽子”。
件件實事溫暖百姓“心窩子”。創新實施國家級良田改造項目,從根本解決了村民排澇灌溉難題。同時,以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改善村公共基礎設施。截至目前,共澆筑水泥路25.9公里,拓寬水泥路3公里,新建標準化農橋7 座,配套實施道路亮化路燈120 盞,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青蝦產業規模化保駕護航。青蝦養殖基地承包費從每年每畝 300 元上漲到 700 元,青蝦養殖每年給 村 集 體 增 加 收 入 20 余萬元。
“黨建 網格”服務“零距離”
“除了發展好村里的產業,還要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事,特別是把困難群眾的事情辦好。”這是大田村“兩委”班子的心聲。
織密黨建網格“連心網”。根據現有黨支部設置情況,大田村黨委成立4個黨建網格,組建 10 個黨員先鋒中心戶,實現黨群服務網格的有效覆蓋。在各個網格成立了百姓議事會,形成了由黨員先鋒中心戶、村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為代表的鄉村善治新模式,充分實現了“組織建在網格上,黨員融入群眾中”。
架起黨群干群“同心橋”。大田村為全村困難群眾建立幫扶檔案,由黨員干部“一對一”結對幫扶。一方面,積極組織引導志愿者服務隊、社會公益組織和愛心企業,對村里 80 周歲以上老人、特殊兒童實行生活救助。另一方面,積極幫助困難戶提升就業能力、解決就業困難,讓部分年齡較大的困難群眾加入村環境衛生保潔隊,實現家門口就業。
黨旗領航振興路,齊心共建幸福村。大田村將始終堅持強化黨建引領、拓寬產業發展、謀求改革創新,在“黨建 ”助力下,跑出屬于自己的鄉村振興“加速度”。(韓一寧)
本文來自【常州日報-常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