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層黨建】項目化黨建把“難點”變“亮點”(城市基層黨建項目化運作的探索與實踐)
項目化黨建把“難點”變“亮點”
——獨山子區第十一社區黨建工作小記
“我老伴喜歡吃黃瓜,小孫子嘛,喜歡吃西紅柿……”
7月18日,獨山子區西寧路街道第十一社區居民周順其一邊在社區“陽光菜園”里忙活著,一邊和鄰居閑話家常。
對于包括周順其在內的很多社區居民來說,不出社區就能吃到自己種植的新鮮蔬菜,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樂事。
而將“陽光菜園”產出的富余蔬菜作為禮物,為社區的困難居民送上一份愛心,則為社區服務治理增添了一抹暖色。
近年來,第十一社區黨總支和“訪惠聚”工作隊按照城市基層黨組織工作要求,強化隊社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發揮優勢,精心打造“四季花開情暖十一”黨建工作品牌,采取“四社聯動”的模式,為社區凝聚更多的力量,通過項目化運轉的方式,在轄區建設“紅色新街”“長者食堂”“陽光菜園”等基層黨建項目,增強了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紅色新街”聚合力
第十一社區始建于1996年,包括松園、槐園、杏園、桃園4個小區,有居民2200多戶近4300人。總體來說,轄區呈現“三多一少”的特點,即老年居民多、新市民多、老舊小區遺留問題多、共建資源少。“為此,我們決定在提升基層治理合力上想辦法、下功夫,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第十一社區黨總支書記李俞銘說。
社區黨總支和“訪惠聚”工作隊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出發點,按照“政府扶持、社會承接、專業引導、項目運作”的思路,充分發揮社區的平臺作用,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整合社會組織資源優勢,發揮社工人才的專業優勢和社區志愿者的服務優勢,建立起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會組織為依托、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社區志愿者為補充的“四社聯動”機制,形成聯動聯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為了充分調動社區志愿者的積極性,社區黨總支設置了文明新風倡導崗、環境衛生監督崗、社區治安維護崗、扶貧幫困奉獻崗、矛盾糾紛排調崗共5個崗位,社區志愿者可以根據自身職業特點、專業特長等認領崗位,參與社區治理服務。
今年,社區和工作隊組建商圈理事會,助力商業街外立面改造,打造紅色商圈網格,同時,借用區級“紅色家園”小程序平臺,探索社區志愿者積分兌換工作。社區志愿者通過認領社區微項目方式進社區、定網格、入家庭,獲得積分后,以積分兌換方式到商圈消費,進一步激發了社區志愿者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同時也帶動了商圈經濟,促進商圈、居民圈、志愿圈互通融合,最終實現商圈贏利,居民受益,志愿公益到家,社區得到認可的協同效應。
社區居民李秀榮是位獨居老人,社區一直很關心她,安排志愿者定期走訪慰問、協調商戶上門配送生活物資。李秀榮感受到了更多的關愛,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也迎刃而解,她常常感慨:“黨和政府的溫暖就在身邊,是實實在在的。”
“長者食堂”送便利
7月17日,臨近中午,位于第十一社區的“長者食堂”開始熱鬧了起來,不少頭發花白、步履蹣跚的長者有說有笑地走進大廳,在社工的幫助下找到位置坐好,互相聊著家常。
開飯時間到了,當天的菜有紅燒魚塊、韭菜炒香干、醋溜葫蘆瓜,還有紫菜蛋花湯,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社工們將一盤盤打好的飯菜端到高齡的、行動不便的老人面前,其他長者有秩序地在配餐窗口憑就餐卡領飯菜。
社區里的老年居民多,高齡獨居老人也多。有一部分老人行動不便,買菜做飯都困難,子女們都忙著上班無暇照顧他們,吃飯問題難以解決。因此,第十一社區黨總支和工作隊委托多彩陽光社會工作站承接社區老年人餐飲服務項目,按照“好吃、不貴、有人情味”的原則,在社區里辦起了“長者食堂”,就近為老年居民提供營養、干凈、方便、價廉的飯菜。
這里每天提供午餐和晚餐,每餐均有三菜一湯,頓頓不重樣,而且應老人的需求做到少油低鹽、口感軟糯,一天兩餐費用一共20元。5月7日試營業當天,“長者食堂”就吸引了四十余位老人報名用餐。
八旬老人董師傅說:“對我們來說,這里不光是吃飯的地方,還是老鄰居、老朋友碰面聊天的地方。大家在一起樂呵呵地吃飯,吃得飽、吃得好,心情也愉快!感謝社區為我們想得周到。”
對于不方便外出用餐的老年居民,“長者食堂”組織社工、志愿者開展送餐上門服務,讓他們足不出戶也能吃到新鮮可口的熱乎飯菜。
“陽光菜園”治頑疾
曾經,第十一社區有個讓人頭疼的問題:部分居民破壞樓前綠地,私種蔬菜,引得其他居民頗為不滿。此行為不僅違反了綠化管理規定,也成了社區環境美化中的“牛皮癬”。
社區黨總支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拆除私建的菜園、恢復綠地原貌,一方面利用轄區社會組織伶俐天天幼兒園的閑置空地,在此孵化出可供居民認養的“陽光菜園”項目。
今年春季,項目一誕生,就有不少居民前來打聽:怎么認養?要不要錢?事實上,認養協議由社區律師起草,簽訂“陽光菜園”認養協議種植蔬菜是免費的。當然,協議中也寫明了,30%的種植成品須用于獻愛心,無償贈與轄區困難居民。另外,灌溉水線工程由社區聯點單位晟通熱力公司免費鋪設,“三供一業”施工方則負責義務在菜園翻地施肥。
社區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李帥軍說:“‘陽光菜園’可以說是我們社區‘黨建統領 社區治理’聯動機制的一個生動范例。在社區黨組織的協調下,社區志愿者、社會組織等無縫對接、各顯其能,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有效地促進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各方力量攜手共建社區美好家園。”
“陽光菜園”受到了居民的熱烈歡迎。
如今,“陽光菜園”里一壟壟的西紅柿、青椒、茄子等時令蔬菜長勢都很旺,大家在這里親身播種、收獲,親手把豐收成果送給有需要的鄰居,體驗到了勞動與奉獻的雙重快樂。社區黨總支在此評選“公益巧匠”“種植能手”,引導居民共同愛護綠地、共享綠色。
來源:克拉瑪依日報記者 武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