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不斷提升基層黨建和治理水平 城市有溫度 群眾有笑臉(黨建+基層治理,提升群眾滿意度)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董學彥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烜
辦理高齡補貼需要多長時間?從錄入信息到辦理完成,過去是兩天,現在只需5分鐘。
7月3日,82歲的趙瑞蓮老人到許昌市魏都區七一社區辦完高齡補貼手續后,連聲稱贊:“擱以前,辦這事得跑好幾趟呢!”
不只是趙瑞蓮,越來越多的許昌市民感受到了城市基層黨建所帶來的幸福感與獲得感。“黨建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要往墻上看,要向群眾臉上看。”許昌市委書記胡五岳說,“作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許昌市堅持不懈提升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水平,努力讓居民生活得更美好。”
打通堵點破解難點
走進魏都區七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佩戴黨員徽章的社區黨支部書記馬靜,正在為辦事居民提供優質貼心服務。這里實行“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可以為群眾辦理30多項審批和便民服務事項。
七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是許昌市率先推出并傾力打造的“一有七中心”規范化社區之一。馬靜介紹,“一有”,即每個社區都要有堅強有力的黨組織;“七中心”,即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綜治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兒童服務中心、志愿服務中心。
社區建設不規范、功能不完善、服務能力弱;街道職責定位不準,權小責大,看見的事管不了,統籌協調能力不足,服務群眾缺乏精力、資源和手段……這些是困擾著許昌基層黨建的堵點和難點。為破解這一難題,許昌市先后投入資金2.19億元,高標準建設“一有七中心”規范化社區57個,今年將實現120個城市社區規范化建設全覆蓋。
“過去社區辦公場地狹小,群眾辦事不得不排隊到屋外,極為不便。”馬靜說,現在“一有七中心”社區使居民群眾的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在家門口都能得到滿足,也使社區黨組織說話有底氣、服務有能力。
“人民群眾對社會治理的精細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城市管理工作必須像繡花一樣精細。”胡五岳說,“一有七中心”規范化社區的出現,標志著許昌的城市社區建設進入了標準化時代,功能設施更加完備,服務水平日益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不斷增強。
干部下沉服務提升
6月30日,眼看一場大風將至,行道樹上的一些枯枝隨時有掉落的危險,家住許昌市文惠街的何海娟掏出手機,拍照后發給文惠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瑞敏。
收到信息,張瑞敏第一時間將消息發送到網格化服務平臺上。負責該轄區的網格員看到手機提醒,立即趕往現場解決問題。在許昌城區,像張瑞敏這樣的網格工作人員共有1800多人。
這1800多人,身份是區直機關和街道黨員干部,如今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魏都區86個網格上。網格工作人員在網格內常態化巡查,及時把巡查收集的民意需求等信息上傳至街道、區級信息平臺,實現網格一呼、服務就到。去年以來,他們共協商解決小區停車難、廣場舞擾民等事項5859件,一大批群眾煩心事化解在了網格內。“有困難找支部,有需要找社區”,已成為全市社區居民的普遍共識。
1800多名區直機關和街道黨員干部下沉基層,是許昌市推進管理和服務力量向基層傾斜的具體舉措之一。
為推動街道黨組織聚焦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主業主責,許昌市大力推進人財物向社區傾斜,切實做強街道、做優社區。在做強街道上,賦予街道黨工委規劃制定和公共設施布局參與權、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建議權等5項職權,讓街道權責一致、統籌有力;在做優社區上,出臺社區工作者崗位等級薪酬實施辦法,大幅提升社區工作者工資和津貼,使社區工作者有尊嚴、有干頭、有奔頭,從源頭上解決社區干部人難選、人難留問題。
一街道黨支部書記對此深有感觸:“有市委、區委給我們‘撐腰’,我們干工作更順了。”
黨建為先民生為本
今夏,許昌市煤炭中轉站家屬院的居民不再鬧心。這個有30多年歷史的無主管庭院,過去污水橫流、道路坑洼、臟亂不堪。社區黨支部多次組織召開黨建聯席會、居民大會,積極推動小區居民選出了院委會,制定居民公約,實施庭院提升改造工作。如今,小區道路硬化了、環境變美了,群眾紛紛拍手稱贊。
像這樣舊貌換新顏的老舊小區,去年全市完成改造120個。
許昌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丁同民說,許昌市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做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服務居民群眾這篇“大文章”,把健身、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工作,融入社區、融入庭院,打造“15分鐘醫療圈”“15分鐘健身圈”“15分鐘養老服務圈”等民生“幸福圈”,真正把城市基層黨建做成有溫度、有價值、有意義的黨建。
“服務群眾、造福群眾,正是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丁同民說,在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的探索實踐中,許昌市鍛造基層組織更有力量、引領基層治理更有作為、推動人民幸福更有保障。在去年7月發布的《河南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8)》中,許昌城市宜居度、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四項指標均居全省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