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縣香壩鎮:堅持黨建引領創新發展機制破解產業發展瓶頸(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基層黨組織發揮)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近年來,思南縣香壩鎮堅持黨建引領,創新發展機制,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第一要務,進一步整合優勢資源,以尋求村民增收致富和壯大村集體經濟新路徑為工作主線,創新五項舉措構建產業多元化發展格局,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為產業提質發展裝上“加速器”,全力破解產業發展瓶頸。
烤煙產業。
探索“村企合一”模式,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為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夯實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香壩鎮大力推行“村企合一”發展模式,搭建“黨建引領、村企互促、互惠互利”的聯建共建平臺,以金星村牧羊山黃牛養殖場為示范建設,推動全鎮養殖產業發展提檔再升級。在“村企合一”的發展模式下,實現戶戶有收入、村集體有收益、企業有利益多方共贏局面。充分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提高群眾收入,尚家寨村動員60余戶農戶出租約300畝土地進行黃金葉種植,每年土地流轉租金收入可達6萬元,確保土地流轉有收入。企業和合作社的發展每年可提供務工崗位約200個,每年可為當地群眾創造務工收入一百多萬元,長期解決當地在家群眾的就業問題,確保群眾務工有收入。
黃牛產業。
推行“反租倒包”模式,破解產業管護難題。茶產業已經成為香壩鎮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之一,由于手工采茶勞動強度大,人工成本高,香壩鎮茶園面積雖廣,但農戶自己管理存在茶葉品質參差不齊,管理不及時等問題,茶農習慣只采摘一季春茶。為彌補夏秋茶在生產和加工以及銷售上的空白,同時做好春茶采摘后的茶園管理。香壩鎮按照“村集體 企業 農戶”模式,在貴州萬露發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引領帶動下,積極探索“反租倒包”模式,由茶企業把茶地承包給農戶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剪、采摘等,到茶葉采摘季企業以市場價收購農戶采摘的茶青,然后統一加工成品茶銷售。目前,香壩鎮1.8萬余畝成園茶已整體化、標準化、市場化發展,并通過不定期組織開展茶園采摘、管理等技術培訓,逐步改變傳統生產模式,有效解決采摘勞動力不足、雇工成本偏高、茶葉采摘效益低等問題,促進茶產業“提質增效”,實現了公司、合作社、群眾共贏的良好形勢。
蜂糖李產業。
創新“小規模大群體”模式,破解產業規模小難題。香壩鎮堅持“自主創新、引育結合”的發展理念,把黃牛產業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特色主導產業之一,不斷謀新謀變,探索“小規模大群體”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即規模養殖場 牧草加工廠 帶動農戶大群體飼養肉牛),逐步實現村集體經濟有收益,產業得發展,群眾得實惠的多方共贏局面。為推動黃牛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好產業集群效益,做大做強黃牛養殖優勢產業。香壩鎮圍繞“中心帶動、鄰村共享、特色發展、提質增效”的總體發展思路,搭建聯建平臺,發揮金星村牧羊山黃牛養殖場在全鎮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吸引小規模養殖戶參與肉牛產業發展,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壯大黃牛產業經營主體,有效解決周邊村集體經濟單打獨斗,產業規模小,養殖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建立起可推廣、可復制,易操作的自主管理模式,最終形成區域產業凝聚力。同時,緊盯上級政策動向,用好政策紅利,主動爭取各類種植養殖項目和資金。2022年積極爭資跑項,爭取到產業發展資金160萬元,并整合現有資源將資金變資產,資產變股金,修建金星村牧羊山飼養300頭規模的黃牛養殖場。通過利用老君山村、香草壩村等村的入股資金修建香壩鎮首家飼草儲備交易一體的貯備中心,在“公司 合作社 農戶 基地”的聯動發展機制上,衍生發展“公司 合作社 農戶”,“公司 大戶 農戶”三大產業化模式,鼓勵群眾以不同形式加入種植,促使區域性的農戶“手拉手,一起干”,增強產業凝聚力,提升抵御市場風險的“集體作戰”能力。僅2023年,老君山等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長3萬元,并通過土地入股、簽訂訂單、統一銷售、土地流轉和就近務工等方式輻射帶動群眾35戶,人均增收4000元,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蜂糖李產業。
堅持化整為零,破解產業資金難題。香壩鎮強化統籌推進,以實施鄉村振興為統攬,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從實際出發把蜂糖李產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優勢產業,改變過去一貫由大戶流轉土地建基地,群眾依靠務工增收的利益聯結模式,通過“集體經濟 農戶”發展模式,將成片的蜂糖李進行劃分,根據農戶意愿和勞動能力,進行分配,由農戶進行管理、參與生產,政府負責技術指導和市場收購,真正讓群眾學到致富本領,最大限度保障群眾收益。針對閑置、長勢一般、目前管護處于中等水平、急需增加管護成本才能促進產業提質增效等產業,香壩鎮通過市場的方式免租承包給農戶或者從事農業經營的經營主體負責管護運營,對承包主體的租金進行減免,讓更多的黨員致富帶頭能人和企業參與到村級產業發展上來,注入了鄉村產業振興新血液,切實做到集體和農戶“雙收”“共贏”。僅2023年蜂糖李產業實現了約40萬元的村集體收益,帶動群眾增收約30萬元。
雙高紅薯產業。
探索以短養長,優化產業增收渠道。香壩鎮在發展產業上,選擇了長短結合的模式,一些長效產業因為產業發展周期長,又屬于高稈作物,在長效產業未能產生效益前,香壩鎮通過積極探索,選擇在長效產業基地中發展短平快產業,如在棟青坳村、長河村發展雙高紅薯、烤煙等產業,不但解決了產業的管護問題,還可以帶動群眾就近務工,增加收入。同時村集體每一年都能夠從短平快產業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
產業興,則鄉村興。香壩鎮以產業振興為抓手,立足鄉村特色,深挖鄉村潛力,盤活鄉村資源,緊抓富民產業,探索創新產業發展新模式,有效破解產業發展難題,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了農民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的渠道,在夯實鄉村振興發展基礎的同時,走出了一條富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圖/文 張平松、馮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