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文稿: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基層治理,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對新時代基層治理提出更高要求。過去,基層治理是放在社會建設中來講的,而現在是放在國家安全中來講的。我們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將基層治理納入大安全框架。同時,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層基礎,大抓基層、抓大基層。比如,基層的應急管理,過去講的是事后處置,現在則更多強調的是事前預防,也就是風險管理,關口前移。
從社會管理到基層治理的轉化。以前稱為社會管理,體現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運行。后來提出了社會治理,建立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實現全周期動態管理、全方位依法治理、全要素智慧管理,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楓橋經驗”的核心就是通過調解來化解基層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講,做好基層工作,要學會調解。報告指出:“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有些問題,縣一級解決起來難度較大,需要市一級作為調度指揮中心協調相應資源和力量來解決。報告強調,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同時,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營造見義勇為社會氛圍,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就是黨的二十大對基層治理的戰略部署。
今天,我主要講三個問題。第一,當前首都城市基層治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第二,黨建引領:實現從組織力到治理力轉型。從學術語言上講,就是如何將黨的領導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第三,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重點強調的是共治。這里體現了“大黨建”的概念。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要實現統攬不包攬、放手不撒手、到位不越位,必須形成“一核多元”的基層治理體系。
一、當前首都城市基層治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在這方面,重點圍繞“變和不變”或“變得不夠”產生的問題展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社會結構,從宏觀到微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以前的結婚率較高,而現在很多年輕人選擇不結婚、不生孩子,一些大城市的離婚率還超過了結婚率。這些變化給基層治理帶來新的問題和挑戰。因為,為人民服務,對基層來說,就是要為一個個活生生、獨立而有差異的個體服務。
在城市管理層面,一是隨著社會進步,個體權利意識的覺醒,對公權力的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每個個體的利益訴求不同,協調各方利益以實現整體發展的難度加大。三是推動責任下壓重心下沉,打通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但有些地方體制機制還未跟上。在基層治理層面,一是行政成本過高。我們知道,北京探索“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不斷推動工作重心下沉、資源下沉、服務下沉,實際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行政成本過高,一些地方無法復制。二是治理能力不適應。過去的社區工作者大都是“居委會大媽”,而現在的社區工作者學歷越來越高,博士、碩士比比皆是,這對基層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治理體制不順暢。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城市發展與治理層面,客觀存在發展不平衡、包容度不夠、韌性不足的問題。而且對北京來說,新時代首都發展有一個“從城到都”的定位變化,這就要求治理要面對控制規模、優化結構、提質增效,實現政治優先、減量發展、疏解更新。近年來,北京探索首都之治路徑,不斷深化“街巷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從改革試點,到引入以12345熱線為抓手的“接訴即辦”機制,再到“每月一題”,向“未訴先辦、主動治理”發展,這是一個從出現問題、被動解決向找出問題、提前治理轉變的過程。
推動責任下壓重心下沉,打通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我們面對三方面壓力。一是頂格管理壓力。什么是頂格管理?就是治理目標的單一性、治理政策的簡單化、治理手段的行政化,有時體現為一種治理的理想化,過于追求完美。而面對發展不平衡、包容度不夠、韌性不足的問題,要求治理工作完美解決,的確壓力很大,難以持續。二是運動式治理壓力,一個典型表現就是基層沒有自主性、靈活性,自上而下的考核和問責較多。三是高壓問責的壓力。對于原則問題,出現一個,問責一個,絕不手軟。但對于其他問題,要把問責壓到最低限度,不能打擊一批,而是要“問責一個、警醒一片”。
由此可見,面對這些壓力、問題與挑戰,要切實提高基層治理能力,防止出現“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情況。
作者:董曉宇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文稿《董曉宇: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
查看完整內容請到宣講家網(WWW.7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