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黨建工作局局長:國資央企面臨的新問題(國資委 黨建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以來,國資央企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國企黨建會重要講話精神作為一切工作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推動國資央企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變化。
2019年至今,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體現在:國有企業要不要的問題基本解決,黨對國資央企的領導大為增強,中央企業綜合競爭實力大為增強,中央企業“卡脖子”問題底數清楚了,黨在經濟領域的基層基礎鞏固了。
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影響國資央企改革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完全破解,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下,國資央企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高度重視。
一要進一步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重要論述統一思想和行動。這些年國資國企的發展實踐證明,凡是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思想混亂、推動不力、遲滯受阻、問題頻發,都有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重要論述學習不深、理解不透、貫徹不力的問題。
比如,有的把以管資本為主簡單理解為只管資本,不管企業不管黨建,單純強調做強做優做大資本,忽視企業的做優做強做大,沒有看到搞好實體企業重大意義。事實上,不管企業不管黨建,資本也管不好;不管資本不管企業,黨建也抓不實。
有的把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簡單理解為全面退出競爭性領域,忽視工業體系完整性和產業鏈協同性;有的把國企領導人員管理,簡單等同于黨政干部管理,只講一般性共性要求,對勇于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等能力要求考慮不多,企業領導人員選拔視野不寬、激情動力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告誡全黨,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破解難題的制勝法寶。要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指導行動,確保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沿著堅定正確軌道行穩致遠。
二要進一步健全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制機制。國資監管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重大課題。21世紀初,為解決國資國企“九龍治水”、效率低下、對企業管得過多過死過濫等問題,我們通過分級設立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三結合,權力、義務、責任三統一,政企、政資、所有權經營權三分開,中央企業用十幾年時間實現了資產規模、營業收入跨越式增長。這么大體量的國有資產實現這么高速增長,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一個奇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肯定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運行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
但是,國有企業不該管和管不到位并存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穩步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所屬企業的國有資本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體系。這些要求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多頭管理、出資人職責不到位問題抬頭,并有愈演愈烈之勢。
比如,薪酬分配、國有資本收益、混合所有制改革、企業重大項目投資審批、黨的建設等問題,有關部門越管越具體,干部選任層層備案,企業自主權壓縮、主體地位受損,等等。解決這些問題,要從著眼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按照黨中央“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的改革精神,推動國資監管機構出資人職責到位,維護企業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和經營管理自主權,實現管資本管企業管黨建有機統一。
三要加強對企業領導人員正向激勵,建立有別于黨政干部的國企領導人員管理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干部管理要激勵和約束并重,要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建立完善干部容錯糾錯機制。好干部是管出來的,也是激勵激發出來的,干部管理要兩條腿走路,監管干部有力度,愛護干部有溫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推進的態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展,對中央企業領導人員監管約束比較有力,亂作為問題較好解決。現在,激勵也要跟上,對企業領導人員的管理不僅要關注亂作為、濫用權,而且要更多關注不作為、懶作為、慢作為問題。要充分激發企業家精神,從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機制這一源頭入手,建立有別于黨政干部、有利于激發企業家精神的國企領導人員管理體制和評價辦法。
事實證明,不改變像管理黨政機關干部那樣管理企業家的做法,就很難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市場主體。要在嚴格堅持企業家和黨政干部統一政治標準、政治要求的同時,更加注重企業領導人員治企興企強企能力的培養,尊重企業家智慧和創造,尊重企業家依法獨立行使經營管理決策權,為更多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不出事的優秀企業家脫穎而出、擔當作為創造條件。
四要堅持國有企業對國民經濟重要領域高中低全產業鏈的掌控。國有企業是公有制經濟主體。公有制對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作用,不僅體現在國有企業能有效掌控國民經濟重點行業高端領域,同時也體現在對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相關產業全鏈條掌控上。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涵蓋國民經濟所有行業所有領域,戰線寬、布局廣,大而全、小而全,效率低下,包袱沉重。40多年來,我們堅持放開搞活、抓大放小,推動國有資本向國民經濟重要領域關鍵行業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國有企業數量下來了、戰線收縮了、效益上去了、控制力影響力增強了,國有經濟戰略調整取得歷史性成就。
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提醒我們,在向中高端產業集中的同時,也要兼顧對全產業鏈的影響和控制,注重保持和發揚我國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和工業體系。既要有高精尖的數控機床、人工智能制造和芯片光刻機,也要在中低端的口罩、防護服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領域,保證一定產能和轉產能力,始終保持我國高中低產業鏈的配套性和工業體系的完整性。
(本文節選自《黨建研究內參》、現代國企研究;作者為國務院國資委黨建工作局局長。)
END
編輯|丁凝 主編|張寧
校對|谷紅欣 視覺|牛大偉
使用須知:
文章已獲得轉載授權,
需要轉載,請在公眾號后臺聯系。
本文亦在今日頭條、大魚號、搜狐號、
一點號、趣頭條、百家號、
微博、企鵝號、快傳等平臺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