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鏈融合”,助推定西市普通省道公路建設
鄉村振興,交通先行。如果將國省高速公路比喻是“動脈血管”,農村公路比喻是“毛細血管”,那么普通省道公路就是“靜脈血管”,是城鄉一體化、鄉村振興戰略、工農業生產轉運、群眾出行便通、車聯物流暢通的基礎支撐,承上啟下,不可或缺。“十四五”期間,定西將實施普通省道(鄉鎮通三級)公路35項1019公里,總投資45億元,并積極探索普通省道公路建設“五鏈融合”方式,充分發揮鄉村振興“開路先鋒”作用,跑出“加速度”,助推鄉村振興強縣域。
△S227線定西至渭源段公路蜿蜒盤旋
黨建驅動融合“管理鏈” 凝聚合力服務大局
定西市交通運輸局黨組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組織路線,以黨建工作領航項目管理全過程。
成立政策服務專班。黨組牽頭抓項目推進,黨組成員分縣區包抓調度,機關黨員抓項目實施,全力解決慢、阻、堵等實際問題。
成立技術服務專班。以縣區為單元,年輕黨員、技術骨干作為先鋒隊,高級工程師作為領隊,下沉一線聚焦項目,主動提供技術指導,為項目建設賦能助力。
成立建設項目黨支部。對工期長、規模大、用工多的普通省道項目,由縣區主導,施工、監理企業就地成立黨支部,定期慰問工地黨員、農民工。
△S321線定西市通渭至榜羅紅色革命遺址公路
規劃立項融合“產業鏈” 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產業發展能夠帶動廣大群眾增收,普通省道公路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質量推進一體化建設。
項目選址覆蓋工業產業園區運轉。全市制定了以省道為主干骨架、縣鄉道為支撐、鄉村道路延伸輻射的路網規劃,覆蓋中藥材、馬鈴薯、畜草、林果、康養、工農業加工等重點基地,助力農村產品物資“大遷徙”,助推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成“共同體”。
路線比選優先文化旅游基地聯通。省道選線以鄉風文明、生態文化旅游為支點,串聯起山水田園、城鎮村景、紅色圣地、名勝古跡、現代網紅點等,實施旅游主通道貫通、旅游環線建設、精品旅游路示范“三大工程”,刺激當地游客量和旅游消費雙增長。
可行性標準傾向農民增收指標。省道項目謀劃,提倡“農工商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服務農村全產業鏈條,路衍經濟指標優先,以增加群眾收入和“三必須”為立項前提,必須縮短運輸時間,必須刺激經濟發展,必須產生輻射效應,讓普通省道成為了群眾的致富路、民心路、幸福路,為農民生活富裕助一份力。
公路功能結構支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省道沿線配套觀景臺、港灣式停車帶、文化廣場、驛站等設施,鄉鎮過境段配套排水、安全、交通管理等設施,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計合理適用的路面結構層,對具備條件的增設人行漫步道,銜接村民休閑運動場、露營地、物流園、農貿市場,讓普通省道走上“服務更高效、產業有帶動、生態受保護、文化能展示、村民得實惠”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岷縣至橋上紅色旅游公路
△岷縣至橋上紅色旅游公路特色風車通道
設計施工融合“生態鏈” 提升鄉村環境顏值
錨定“一條省道、兩路風景、三季有花、四季潔美”總目標,助力鄉村生態和美宜居宜業,建設綠色和美省道,打造“人在畫中游、車在景中行”的省道景觀軸線。
提高綠化及生態保護費用占比。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定西市交通運輸協同發展,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全力打造綠色公路。
提升公路景觀設計水準。把公路景觀作為鄉村景觀重要的組成部分,注重和諧生活、生產、生態“三生”,促進省道沿線及周邊區域的景觀化與產業化融合,結合氣候土壤特性,按喬木、灌木、草本、地被等構成復合混交的公路景觀模式,力求生動展現鄉村文化特色,構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促進區域人居環境改善。把美麗省道建設向鄉村建設拓展,保護開發傳統村落,探索構建鄉村新風貌,省道沿途鄉村關鍵形象節點布置、視覺標志指示系統、景觀亮化、示范區、文化牌等配套設施投入不低于1萬元/公里。
△安定區巉口鎮龍灘至北川農村公路
項目建設融合“人才鏈” 引培鄉村建設干將
普通省道公路建設工作面廣、綜合性較強,全市交通運輸系統通過在省道公路建設一線識別和培養復合型人才,為地方鄉村建設培養一批得力干將。
讓基層技術干部成為工程建設的“急先鋒”。注重績效分配向一線崗位、關鍵崗位、業績突出者傾斜,強化政治思想,全市每年統一組織專業培訓不少于4次,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并促進行政單位、企事業單位之間和內部人才合理流動。
讓高素質大學畢業生成為工程建設的“后備軍”。全市交通運輸系統已形成了“人才興路”的共識,按照“緊缺優先、有序引進、層次合理、長遠儲備”的思路加強人才引進,五年來全市交通運輸系統共引進交通類、土建類、管理類等專業研究生或重點大學畢業生29人,有效緩解項目管理人才短缺、結構不合理、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
讓農民群眾成為公路建設的“小工匠”。省道建設中的小型簡易工程主要以人工為主,要求施工企業增加勞務培訓經費投入,創立就業工廠(扶貧車間),充分吸納當地脫貧戶、監測戶,強化農民工日常教育和技能提升工作,培養瓦工泥水匠、砌筑搬運工、裝卸起重能手等一批鄉土人才。全市普通省道年均農民工用工累計約0.9萬人,發放工資約1.1億元。
讓農村創業青年成為公路建設的“小老板”。通過團委、鄉村黨支部、就業部門牽線搭橋,鼓勵施工企業吸納三至五名農村返鄉創業青年參與省道項目建設,根據不同的創業方向,給予勞務分包、機械租賃、建筑構件購買、工程材料采購、后勤供給等方面業務支持,讓創業者成為致富帶頭人,帶動一批同鄉老鄉。
△臨洮縣雙聯至臥龍農村公路
市場營商融合“品牌鏈” 協調企業共謀振興
美麗鄉鎮離不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普通省道公路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企業效用,必須不斷銳化公路建設市場品牌效應,支持敢為敢闖有擔當的企業。
強化信用評價,剔除“不合格”企業。在行業強力監管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改革、凈化環境,公正客觀開展公路建設市場年度信用評價工作,強化結果應用,剔除履約能力差、信譽不良的企業和從業人員。
優化市場環境,吸引“高段位”企業。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三抓三促”行動為牽引,打出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嚴把關、優服務、快協調、強保障,推進投融資模式,持續招引市場活力足、核心競爭力強的外地優秀企業。
推動交流互鑒,鍛造“多元化”企業。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機會、“一帶一路”倡議機遇,主動聯系對口幫扶地區部門和一流企業,學習交流、合作共贏、集優發展,探索省道項目“公路 ”模式多元發展路徑,助推市縣所屬交通企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
厚植為民情懷,扶持“鄉土化”企業。在普通省道招標時,不過高設置企業、項目負責人的資質和業績條件,鼓勵社會責任感強、就業幫扶力度大的本土企業參與省道項目投標,日常監管中充分給予技術和管理服務,對于普通省道建設中表現優良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給予A級以上信用評價,助推實現質量更好、效益更高的發展,為推動定西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交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