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三不管”青州彌河鎮成立村企黨建聯盟
“夏季是景區用工高峰,以前招工,得一個村一個村地給村干部打電話,幫忙找人。現在,我們跟周邊12個村成立了黨建聯盟,企業只要在聯盟輪值會上提出要求,一兩天就能把人招齊,而且很對口。”8月20日,山東九龍峪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龍峪旅游”)總經理邊永勝談到今年的新變化時說。
九龍峪旅游是濰坊青州市的龍頭文旅康養企業。今年以來,青州市大力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樣板片區建設,彌河鎮按照“黨建引領、組織聯動、景村共建、共同富裕”的總體思路,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由九龍峪旅游黨支部與周邊12個村的黨支部聯合成立九龍峪黨建聯盟,打造區域性黨建共同體,形成了村企“共建、共享、共贏”的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據了解,從2009年起,九龍峪景區開始在彌河鎮桐峪溝村開工建設,雙方走出一條特色“景村共建”之路。桐峪溝村村民將土地打包流轉到旅游公司,進行規模化經營,形成了“一地生四金”增收模式,即土地流轉生“租金”,務工賺“薪金”,股份合作社分“股金”,鄉村旅游掙“現金”。
此外,旅游公司還跟村民簽訂了安置合同,建設了桐峪溝新村,220戶村民全部搬到新村。昔日破敗的小山村“蝶變”為名副其實的小康村,老村的舊房子則用來建設民宿。
“10多年來,正是‘景村共建’的做法,才讓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體村民都住進了新房,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的村民,也都能就近就業。”桐峪溝村黨支部書記郭保偉說。
目前,九龍峪景區涉及彌河鎮、王墳鎮兩個鄉鎮的12個村,面積達2.5萬畝,總投資50億元,涵蓋觀光旅游、度假酒店、紅色研學、體育運動、精品民宿五大板塊,成功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隨著開發不斷深入,九龍峪景區的規模不斷擴大,涉及村莊數量不斷增多,在土地流轉價格、村民務工工資、門票待遇等方面也出現了難統一、難協調等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彌河鎮和王墳鎮兩個鎮黨委組織下,今年初,以九龍峪旅游黨支部和桐峪溝村黨支部為基礎,聯合周邊11個村的黨支部,成立九龍峪黨建聯盟。
在郭保偉看來,黨建聯盟可以說是“景村共建”的升級版。目前,黨建聯盟內已經建立聯盟例會、書記輪值等制度,第一時間及時收集旅游企業和各村的相關需求訴求,適時召集聯盟例會協商解決。
聯盟沒成立之前,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往往是各村自掃門前雪,對于村與村之間劃定不清、界限不明的“三不管地帶”,就容易出現垃圾成堆甚至違法占地、私搭亂建的情況。聯盟成立后,各村之間聯動開展工作,徹底消滅了“三不管地帶”。
通過黨建聯盟,景區與周邊村莊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聯盟村莊為景區提供土地、用工等資源,景區則一心一意抓發展,并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幫助聯盟村完成了村莊道路提升、綠化亮化等項目,景區內設施免費向聯盟村村民開放,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數。
彌河鎮黨委書記李福建表示,旅游企業與村莊共建黨建聯盟,打破了區劃界限,密織了“紅色網格”,有效實現了“一業興多業,一企興多村”,在人居環境提升、社會綜合治理、文化發展、疫情防控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引領作用,全方位助推了聯盟村莊的振興。
現在,12個聯盟村幾乎村村都有大項目在籌劃、在建設,有的建起了千畝櫻桃基地,有的建起了獼猴桃家庭農場,還有的建起了大型水上樂園。“我們在聯盟引導下,積極引進工商資本,建成投資1.5億元的青州不夜城景區,帶活了項目周圍夜經濟,直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下院村黨支部書記王學光說。近年來,僅土地流轉一項,就直接給各成員村帶來增收400余萬元,3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
黨建聯盟還圍繞文體、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需求,建設“健康小屋”和養老服務中心,建立“聯盟—支部—黨員”基層治理三級網格,將各村原有的“紅色網格”嵌套進“聯盟網格”中,開展矛盾排查、志愿服務、文明創建等工作,構建了適應聯盟治理需求的服務體系。
黨建引領聚合力,同行致遠向未來。黨建聯盟將“獨角戲”變成了“交響樂”,把企業的力量、村莊的力量、群眾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全面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鄉村景區,持續為千年古城新崛起貢獻彌河力量!(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石如寬 通訊員 潘偉 王靖波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