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山鄉巨變”—蒼溪縣浙水鄉山水村黨建引領振興蝶變紀實
蒼溪縣浙水鄉山水村,地處四川盆地北緣、嘉陵江畔,距蒼溪縣城36公里,位于省級重點水利工程亭子口水電站庫區,由原移民安置村三臺村、水文村合并組成。合村之初,人心不齊、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欠賬多等問題突出,鄉村全面振興之路面臨重重挑戰。2021年7月,山水村被確定為四川省委組織部鄉村振興銜接期聯系幫扶村。4年來,在四川省委組織部定點幫扶的支持下,山水村堅持黨建引領綜合發力,各方力量持續匯聚,黨員群眾思變求進,昔日治理困難村蝶變為“全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優秀村”,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 村黨支部被評為“AAAA級先進村黨組織”, 繪就了一幅從薄弱村到優秀村蝶變躍升的“山鄉巨變”圖。
山水村風貌一域。供圖/山水村
格局之變
同心共繪新圖景,山水美村入畫來
山水村背倚青山,擁抱嘉陵江。如何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讓世代居住在“千里嘉陵最美河段”的山水村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山水村干部群眾苦苦求索,也期待“破繭成蝶”。
山水村入口處風景秀美如畫。供圖/山水村
多方聚智重塑山水理念。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期,省直部門定點幫扶、東西部協作等政策疊加,機遇難得。蒼溪縣委“乘勢”而為,先后爭取聯系單位選派3名處級干部掛任縣委副書記,接續選派2名第一書記、2 名中省選調生擔任駐村工作隊員蹲點駐村,對接中國融通西部區域管理公司等幫扶力量,聯合組建山水村鄉村振興工作專班及臨時黨總支,建立理論聯學、活動聯辦、專題會商、定期調度等協同機制,把各方幫扶力量和縣、鄉、村工作力量統籌起來,擰成一股繩。為振興發展破局,山水村鄉村振興工作專班踏遍山水村每一塊土地,訪遍每一戶人家。一次次的群眾“壩壩會”、專班聯席會,讓理念碰撞更新,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的思路漸漸明晰,建設“省級生態主導型鄉村振興示范區”成為干部群眾的共識。
群策群力勾勒山水藍圖。立足打造盆周山區鄉村振興樣板,浙水鄉黨委、山水村鄉村振興工作專班黨總支邀請四川農業大學等院校專家教授赴山水村調研,篩選引入浙江農林大學規劃設計團隊,探尋資源轉化利用路徑,廣泛征求省市農業農村、水利、林業等專業部門意見建議,山水村黨支部動員黨員群眾積極參與,反復研討,形成《山水片區鄉村振興規劃》,定下“尋夢蒼溪·心醉山水”主題,共同描繪了“山水畫、山水居、山水味、山水蘊、山水和”5 個振興篇章, “山水美村”緩緩揭開面紗。
抓鄉促村繪就山水畫卷。會戰集結號吹響,山水村鄉村振興工作專班就地轉換為前線建設指揮部,組織體系、運行機制不變,力量下沉一線,瀘州市、四川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托底性幫扶資源相繼匯聚,5名善抓項目、敢于破難的干部充實到浙水鄉黨政班子,縣、鄉兩級領導干部駐點督戰,跟蹤項目、把控質效;村黨支部、駐村工作隊主動作為,溝通群眾、化解難題。四年堅守,前行不輟,102 個民生項目相繼建成,路、水、電、氣、通信網絡全面升級,新建垃圾收運站15 座,實施廁污共治 408 戶,460 個“房前花、屋后果” 的秀美微庭院漸次呈現,梨花春雪、嘉水田園等“大美山水十大景觀”從藍圖變為現實。2023 年,山水村獲評省級“水美新村” 。
組織之變
引領產業富民,鼓了群眾腰包
合并之初,山水村黨支部班子年齡偏大、活力不足,引領弱化,村內人才流失、產業滯后,發展乏力。山水村黨支部以自我革新激發組織動能,引領拓寬群眾的致富路,高標糧油、特色種植、鄉村旅游帶來“豐”景如歌、盛景似火。
果農采摘蜜柚,喜笑顏開。圖/趙洪文
建強支部鏈接資源。 圍繞優化結構,增設“振興特崗”, 遴選2名80后優秀返鄉農民工進入班子,“試崗壓擔”培育5名后備力量,嚴格“三會一課”,固化“山水相逢”主題黨日活動,黨支部引領力明顯增強,聚合資源優勢更加凸顯。探索“聯村抱團”發展, 深化組織共建、隊伍共育、要事共商,與毗鄰的紅旗村、 梁都村聯建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年均 100 噸菌菇及制成品暢銷國內外;實施“村企聯營”,招引蒼溪文旅集團合力推進農旅融合發展,星空民宿、嘉水之眸等主題設施相繼投入運營,游釣山水、近水露營、親子耕讀等體驗項目陸續推出。目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已突破45萬元。
引育能人帶動發展。村黨支部搭建在外優秀人才懇談會、插隊知青“故鄉行” “山水老家”交流微信群等平臺,組織引領、鄉情呼喚,5 名在外優秀青年返鄉興業,3名重慶插隊知青捐資回報“第二故鄉”。產業大戶領辦、社會力量注資、集體經濟組織托底,建成高標糧油、蒼溪梨、紅心獼猴桃和藤椒等產業園2300余畝, 形成了“江邊產糧食、山腰有果子、山頂種椒子”的梯次產業布局。村黨支部依托淘寶數字經濟蒼溪基地,孵化3名本土電商主播,推介鄉村麗景、銷售山水優品,“山水食用菌”“神牛藤椒”等成為爆款,每年網絡銷售額達56萬元。
聯結群眾攜手共富。覆蓋全產業聯接全員,組建7個園區黨小組、15個庭院黨小組,黨小組組長聯系黨員、黨員示范帶動群眾, 促增收共致富。創新“返租倒包”, 收攏整治低效園、撂荒地,連片土地向產業大戶投放,零散偏遠土地村集體經濟組織托管,領租金、掙薪金、分股金,群眾實現“一塊地三份收入”。開農家樂、辦民宿、擺小攤,在村黨支部的引導下,24戶村民率先端上了旅游飯碗。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 16%。
“現在,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對黨支部也越來越滿意。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的路,我們越走越有信心!”說起變化,山水村黨支部書記吳從俊滿心喜悅。
村民正在制作菌棒原料。圖/祖金祥
民心之變
倡樹新風正氣,村合心人安樂
腰包鼓起來,精神富起來,鄉村振興才有成色。合并之初,鄉村治理機制不健全、載體不豐富,村民時常因山上水源分配、山下土地調整等鬧意見、有糾紛,移民矛盾和民心融合問題交織。山水村黨支部從細微之處著力,充分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引領群眾倡樹山水新風。
黨員代表入戶了解村情民意。圖/趙洪文
“小崗位”服務便民。 設崗定責、承諾踐諾, 17名無職黨員主動認領公益義務崗,生態環境監督、公共設施管護、臨水安全巡視……村里的公益事務都有了“領辦人”。組建“山水先鋒” 黨員志愿服務隊, 結對 34 戶病患戶、弱勞戶、困難戶, 噓寒問暖、送病就醫,紓急解難、隨呼即應。黨員干部“周二大走訪”定期上門問需、尋策問計,累計幫辦代辦事項 400 余件,服務走進了群眾心坎兒。
“小平臺”解鎖心結。村中的黃連樹下,成為村民休憩的聚集處,談瑣事、嘮家常、侃大山,自成“民意輿論場”。村黨支部搭建“黃連樹下解心結”調解平臺,有了矛盾主動談、發現問題邀請談、緊迫事項馬上談,一壺淡茶、幾張小凳,工作隊、村干部、老黨員、老鄉賢化身“政策宣傳員”“ 糾紛調解員”“ 民風評議員”,有話輪流講,道理大家評,資金分配、管網布局、土地綜合利用等一樁樁難事得到妥善處理,婆媳矛盾、鄰里糾紛等一個個心結在黃連木花的清香中慢慢消散。
“小積分”兌出新風。村黨支部組織修訂《山水公約》,將文明鄉風、淳樸民風“量化”為積分,兌現為生產生活物品,讓村民的每一分努力都可見可感。冬日的清晨,五牛廣場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一季度一次的“文明積分兌換”活動如期舉行。年底,熱心公益好標兵、助人為樂好鄉鄰、最美家庭等“七好一美” 村民代表紛紛走上“村晚”大舞臺,分享心聲,捧回榮譽。向文明靠攏,向先進看齊,如今的山水村,推責的少了,擔當的多了,旁觀的少了,幫忙的多了,“山水相依,人樂村美”的鄉村治理新圖景令人艷羨。
“我愛這江波微瀾,漁歌唱晚,我愛這稻香梨甜,生機盎然;我愛這裊裊炊煙, 煙火人間,我愛這世外桃源,幸福美滿 ……” 如今,在嘉陵江畔的山水村,原創村歌《情寄山水間》載著幸福安樂悠然唱響。
(余波 袁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