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臨滄:“三力”齊推 建強耿馬“邊疆黨建長廊”陣地(臨滄黨建引領強邊固防)
清水河社區是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7個邊境村(社區)之一,也是中緬印度洋新通道最前沿陣地,國家一類口岸清水河口岸就坐落于此。近年來,清水河社區充分發揮口岸屬地社區優勢,通過“聚合力、強動力、增活力”,主動融入全縣“一軸三線四園三節點”建設布局,著力建強耿馬自治縣邊疆黨建長廊陣地,實現“末梢”向“前沿”的華麗轉變,持續闖出一條擴大開放、共享共贏的發展道路。
清水河社區 供圖
勠力同心,以組織優勢聚合力,織密“邊疆黨建長廊”組織建設最前沿統一戰線。持續深化“國門黨建一體化”,提升黨建聯合體的引領力、組織力、服務力,為邊疆黨建長廊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優化聯建體系強引領。扛實社區屬地管理責任,依托“國門黨工委”成員單位運行機制,與轄區內海關、孟定邊境派出所等部門建立聯合黨組織,實行共抓基層黨建、共育黨員隊伍、共議口岸事項、共保便捷通關、共創國門文化“五共”工作機制,提升轄區基層治理,今年以來,研究解決問題117個。
強化組織力量優化保障。立足“邊”的定位,定向將3名熟悉通關流程、財務稅務、外交外貿的駐村干部選派到社區駐村,制定“周一講課制”,共同學習經貿、口岸知識;黨總支與孟定邊境派出所雙向選派1名黨員到黨組織任職,實施“雙帶”培養制度,把27名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
深化溝通交流促和諧。積極助推內外聯動,社區黨總支牽頭組建60名“親情志愿服務隊”與緬方親屬常態溝通,增進雙邊互融。持續發揮清水河口岸為僑服務工作站作用,深化與在緬華僑的溝通交流,增強往來互通。利用線上線下邊交會、邊境山街節、邊民互市貿易等活動深化人文貿易交流,增進合作互動。
清水河社區 供圖
因地制宜,以口岸優勢強動力,激活“邊疆黨建長廊”經濟發展最前沿引擎動力。立足全省“三大經濟”發展布局,著眼于口岸優勢推動經濟發展,帶動群眾增收,盤活集體經濟。立足資源稟賦固根基。
依托緊鄰口岸的優勢,由社區黨總支牽頭,摸清集體閑置土地、房產等資產資源,通過租賃、承包、招商運營等方式進一步盤活資產資源,每年社區可獲得集體收益5萬余元;依托清水河口岸,以及孟定邊地傣鄉風情旅游環線等,每年可增加國內外游客量5萬余人,帶動創收500萬元以上。
發揮口岸優勢強莖稈。搭建口岸邊民互市貿易組織化平臺,以清水河社區為核心,7個邊境村(社區)全部成立邊民互市貿易合作社,吸納轄區1萬余名邊民加入合作社。通過服務邊民貿易,邊民、口岸服務公司、合作社按照“543”模式獲得收益,實現多方共贏。據悉,自今年以來,共帶動群眾增收358.74萬元;實現集體經濟增收143.496萬元。
依托園區產能展枝葉。推進交通、能源、通信、住房等基礎設施,穩步開展“互市貿易 合作社”“互市貿易 落地加工”等經濟模式,讓“過道”的農副產品留在口岸園區進行精深加工,2023年帶動社區群眾增收30余萬元,推動企業利益增長,形成“落地經濟”,真正變“通道經濟”為“園區經濟”。
引鳳入巢,以人才優勢增活力,匯集“邊疆黨建長廊”人才隊伍最前沿“第一資源”。依托全縣人才發展戰略,加強社區自身建設,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抓實服務保障引人才,建立口岸企業、人才“一站式”服務窗口,發揮企業服務團優勢,定期走訪轄區企業聽取需求,舉行人才交流活動收集意見,為企業和人才搭建“雙向通道”,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創新激勵措施留住人才。持續做好集體經濟的后半篇文章,每年從集體經濟中拿出10%,用于激勵引導本土優秀人才回引參與新通道建設,目前,共回引鄉土人才12名;拿出集體經濟10%,用于提升網格員、“兩委”成員待遇,促進作用發揮,為轄區企業提供完全穩定的經營環境。
用活三支隊伍育人才。建立勞務服務、軍警地聯防、法務服務三支隊伍,將返鄉青年、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納入其中持續培養。以清水河口岸出入境人員服務中心為依托,培育緬語、會計等多方面專業人才30余人為大通道出入境人員提供代辦、咨詢等暖心服務27萬人次。
云南網通訊員 李林永 趙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