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帶工建 工建助創新(黨建帶工建工建促黨建工作制度)
2020年1月10日,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國網無錫供電公司職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何光華主研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作為普通的電力電纜工人獲獎,我感到驕傲自豪,又更感責任在肩。”何光華說,這份榮譽是勞模創新工作室集體智慧與勞動的結晶,代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時代中國產業工人的創造力。
隨著城市立體交通的發展,高落差、狹小空間特征的電纜通道大幅增加,而傳統電纜敷設過程因接頭導致的各類故障頻發,威脅著供電安全,也是世界性難題。2006年,國網無錫供電公司廣盈電纜四班技術員何光華,帶領創新工作團隊,開始研究解決這一難題,提出高落差高壓電纜無損施工的思路,開展系列創新。經過5年多上千次的工程實踐,2012年,何光華帶領工作室團隊建立了全部通道類型的帶修正系數矩陣的弧形牽引力公式,解決該類型電纜過載點分布精確定位的難題。近幾年,又分解設立了“解決高落差段電纜重力影響同步出力”等子課題,實現了高落差高壓電纜由分段再接向整段敷設的變革。
目前,該項目成果已在全國28個省(區、市)電力、石油、鋼鐵、化工等行業規模化應用,并在德國、瑞典、新加坡等10個國家得到運用,近三年創造經濟效益7.5億元。
“爭先是常態、優秀是合格”。“何光華勞模創新工作室”這支成立時不足10人的隊伍,已成長為30人的骨干團隊。黨員帶職工、名師帶高徒,工作室累計承擔了20多項技術項目研究,共獲國家專利40項。
這是一個縮影。在江蘇省產改工作試點市無錫,已有市級以上勞模創新工作室67家,建立勞模黨支部11個、黨員先鋒崗25個;在江蘇省,共有勞模創新工作室2500多家,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黨支部227個、黨員先鋒崗711個,完成技術攻關3.5萬項,取得專利4300多項。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也是產業工人集聚大省。記者從江蘇省總工會獲悉,全省現有產業工人2300多萬,約占就業人口的48%。江蘇省以加強黨的領導為根本,以試點先行探索為抓手,以強化要素支撐為保障,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各項工作。
“建立勞模創新工作室,是江蘇基層產業工人的首創,最早是為了在各行各業更好地推動發明創造、科技創新;在勞模工作室中成立黨支部,一方面可以提高職工的業務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職工的政治素質,把勞模的榜樣力量、黨員的人格力量充分發揮和調動起來,將鞏固黨的群眾基礎和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疊加起來。”江蘇省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負責人說。
這名負責人介紹,通過實施勞模黨支部“雙創雙提升”工程,勞模創新工作室在新時代又有了新使命、新擔當: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促進職工成長進步的“加油站”、落實推進產改工作的“示范田”。
在江蘇省內另一個試點市南通,以“黨員 勞模”雙領航模式,啟動實施了勞模黨支部“薪火工程”。率先在建筑行業、勞動密集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建立勞模支部,以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過硬的勞模黨員作為支部負責人,選齊配強勞模黨支部帶頭人,帶領企業職工進行技術攻關、“六小”競賽等,助力職工成長、助推企業發展。
在徐州,通過建立“1名黨工指導員 1名社會化工作者 N家企業”的網格化服務模式,開展黨工共建工作,并著力抓好黨建引領、先鋒示范、平臺搭建、成果轉化、素質提升、技能傳承、管理創新、服務社會8項舉措。近兩年,已走訪“兩新”組織萬余家,開展黨工活動5509次,指導新建黨組織669個、發展黨員537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632名,新建工會組織704家、發展工會會員5.7萬名。
江蘇還堅持精準施策、落地保障,為產改工作創造良好環境:制定出臺提高技術工人待遇、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等文件21項;在省重點人才工程、重大科技獎項中專列產業人才項目,為其成長成才搭建舞臺;2018年省“雙創計劃”資助企業類人才占88%,近年來像何光華這樣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一線工人已涌現出4名。
放眼江蘇全省,圍繞總體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通過黨建、工建、產改整體布局、協同推進,實行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逐步形成了“黨建帶工建、工建助產改”的生動局面。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10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