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黨建引領辦學內生式發展(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
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將“內生發展”理念和要求引入職業教育辦學領域,既是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辦學的外在要求,也是職業教育優化類型特征自我發展的現實需要。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發展從內容推動”的意識,認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職責,謀劃并全力推動學校重大戰略、重大發展思路和重要政策舉措,走出黨建引領職業教育辦學內生式發展的“工商”路徑。
黨建統領
組織賦權是內生式發展的關鍵
內生發展是一種自下而上、源自于內部的發展模式,建立一個有力的基層組織是內生發展的重要前提。《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黨組織在職業院校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中國共產黨作為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局限于局部和眼前利益,以職業教育黨建為核心和龍頭,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領導力、號召力,引領職業教育治理創新發展,既平衡各治理主體力量,又主導各治理主體力量,既糾正“市場失靈”,又避免“政府失靈”。浙江工商職院通過黨建統領、支部建設,構建“1 8 N”一體化推進黨建工作機制,即1個黨委為黨建龍頭、8個二級黨總支為黨建中堅、28個黨支部和全體黨員為黨建基本單元,充分發揮黨委、黨總支、黨支部、黨員“四位一體”組織體系的凝聚功能,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實現黨建工作橫向到邊、縱向貫通,解決黨建層層遞減問題,推進黨建與學校發展、黨建與師生成長、黨建與專業建設、黨建與地方發展深度融合,真正將黨建融入中心、融入專業、融入育人,解決黨建與業務融合不深的問題。此外,以守好“紅色根脈”的政治自覺和政治擔當,始終堅持“黨建強則學校強”理念,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黨委書記扎實履行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樹立“書記抓、抓書記”鮮明導向,大膽解放思想,聚焦自我革命,推動基層黨建機制創新,為學校發展保駕護航。
思想護航
主體認同是內生式發展的前提
主體認同是社會成員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情感的總和,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對對象的承認、認可和贊同,并內化為主體的價值體系和實踐行為的過程,為學校內生發展注入精神動力。浙江工商職院通過戰略謀劃、凝聚人心,加強學校主體的價值認同、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一是學校理性認知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和發展規律,根據新時代新階段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立足學校發展實際,強化頂層設計、科學謀劃,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強化師生價值認同,激發學校發展的內生動力。二是通過總結百余年來的辦學實踐和經驗,凝練并通過各種形式傳承和踐行“工商精神”,落實“八心八問”,倡導“四個改變”,深入開展“三爭創高、五年跨越”為主題的思想大解放、三風大轉變的專項活動,以“大興思想解放之風、勇當時代探路先鋒”為題的“解放思想”專項活動以及“愛黨愛國愛校愛生”教育專項活動,一系列振精神、提信心政策和聚人心、暖人心舉措,使全體教職員工對學校產生了價值認同、文化認同乃至目標認同和任務認同,并內化為自身的價值體系和實踐行為,以思想“大破冰”引領行動“大突圍”,統一思想、革新理念、點燃激情,形成干事創業、積極進取的良好氛圍,促進了學校的內生式發展。
合作聚力
合作參與是內生式發展的基礎
內生發展是一個參與的過程,各參與主體通過參與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并對決策過程產生影響。職業教育的跨界類型特征,使其由學校一元治理主體結構走向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多元治理主體協同育人形式。合作參與在系統內部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組織與協調職業教育結構要素,實現多元主體本著提升職業教育的公共質量“平等相待、協商對話”。浙江工商職院通過人才強校、學生發展、產教融合,整合教師、學生以及政行企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力量,共同參與學校發展建設。一是搭建教師發展服務平臺,建立“金字塔型”名師培育架構,構建教師教學能力標準體系,突出“代表性成果”評價,拓寬評價內容、評價領域及送審評價覆蓋面,不斷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完善業績直評及對等性業績評價。二是將學生視為學校內生發展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利益訴求,堅持以人為本、能力為重、質量為要的原則,通過實施思政教育“鑄魂育人”工程,實現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發展。三是不斷深化與政府、行業、企業、協會等利益相關者的合作,探索新的產教融合發展模式,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推進產業學院建設,實現政府、學校、產業、企業以及行業協會等多主體的共同參與、協同育人,推動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融合。
機制賦能
資源創新是內生式發展的核心
內生發展注重培養自身發展能力,發掘本土內部潛力,合理有效利用外部經濟、技術和智力資源等。浙江工商職院通過放權強院、分配激勵,進行制度創新,優化內部資源有效配置,通過社會服務實現內外部資源的有效協調。一是學校切實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引領力,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內部治理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動員全校師生進行全方位改革,遵循權責統一、學術自主、目標管理和依法治理等原則,從直線式管理改為扁平化管理,實現管理重心下移,優化學校內部資源有效配置。二是推進管理重心下移,調動全校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各二級學院、各部門辦學活力和教職工發展活力,建立“按勞分配、科學考核、績效掛鉤、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機制。通過深化收入分配、教師考核評價改革,注重績效、兼顧公平,穩步推進績效工資改革,激發和調動一線教師、專業帶頭人和骨干管理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三是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原則,搭建“國省市校”四級平臺,依托科研帶動技術服務,通過多種渠道引領校地共建,構建現代新型農民培育體系,積極整合外部資源,實現校地互聯互動、共興共榮。近年來,學校以慈溪市家電產業集群為基礎,與地方政府和公牛集團等頭部企業共建慈溪學院,地方政府投入資金超過2億元和400余畝土地,促進學校與區域協同發展。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緊密,在構建技能型社會、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中前途廣闊、大有可為。浙江工商職院遵循職業教育類型特征以及辦學內生式發展內涵,堅持問題導向,從組織、認同、參與和資源四大要素出發,從體制機制自我革命尋求突破,通過組織變革和系統重塑,以高質量黨建激發動能、破解難題、整體智治、跨越式發展。近年來,學校形成“風正、氣順、心齊、勁足”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景氣度”不斷提升,核心成果“立項數”呈現井噴,“影響力”顯著擴大,辦學適應性不斷提升,為黨建引領職業教育辦學內生式發展提供了“工商示范”。
(作者系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1日第6版
作者:陳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