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宣堡鎮:黨建引領育新風,三治融合強基層(黨建引領三治融合是什么意思)
中國江蘇網12月1日泰州訊(侯志青)社會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也是體現鄉村善治的重要內容,關系著群眾的切身利益和鄉村的長治久安。今年以來,泰興市宣堡鎮直面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這一宏大課題,由“政府干,群眾看”向“黨委政府領著廣大干群一起干”轉變,緊緊抓牢抓實黨建引領創新、黨員干部帶頭、團結動員群眾,從農村風土人情出發,從群眾真實需求出發,精準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切實走出一條符合民情、回應民需、凸顯民意的治理工作新路子,以善為促善治,以善治促振興。
以黨建引領為總抓手,落實社會治理責任。一是加強黨的領導,自覺履行主體責任。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貫穿基層治理的主線,牢固樹立“黨委書記親自抓、各基層黨組織書記一齊抓”的工作思路,通過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推動基層治理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探索建立民主議事堂、鄉賢理事會、禁賭禁毒會等社會組織,不斷優化基層組織布局,延伸黨組織的覆蓋范圍和工作觸角,努力把黨的戰斗堡壘作用嵌入社會治理各個環節。二是拓展優化服務,壓實穩定主導責任。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有感觸的吃、住、行、醫等方面安全問題抓起,圍繞“風險隱患排查防范化解攻堅年”活動和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要求,扎實推進“六安”(家安、路安、校安、業安、食安、醫安)平安創建行動,通過法律援助、普法宣傳、送法上門等途徑,引導群眾依法解決各類訴求。有機整合各職能科室網上辦公平臺,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提高精準服務效率,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三是突出強弱補短,強化聯動治理責任。按照“日報、周清、月曬、季評、年考”的階段性遞進式要求,致力通過鎮村聯動、多部門協作、多元化參與的共商共建共享治理模式,切實解決基層治理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實現每日報送情況,重難點問題及時會商研判和跟進;每周清單式管理風險隱患排查化解情況;每月公開一次各村各條線的工作量、化解率、滿意度;每個季度評議一次基層治理出現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約談軟弱渙散組織主要負責人和重要責任人;每年底綜合考核,獎優罰劣。從而推進各個部門不定期開展聯合“會診”,推動治理工作關口前移、沉到一線,集中攻克基層治理中的突出難點問題,有效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以網格化運行為落腳點,夯實社會治理基礎。按照“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的思路,綜合考慮各村人口、面積、黨員干部人數等情況,在全鎮范圍內推行網格化管理規范化工作,作為夯實社會治理基礎的重要著力點。一是建章立制,夯實網格化管理基礎。以現有網格為基礎,在鎮成立網格化治理領導小組,著力構建鎮、村、組“三四級”網格治理架構,在鎮成立網格化治理領導小組,在村、組建立由責任心強的中心戶長、志愿者組成的網格員隊伍,健全網格信息采集,建立網格工作事項清單,通過細化工作職責,做到摸清家底、集中管理、延伸服務,形成聯動治理網絡。全鎮已形成了1個中心網格、13個村級網格和203個小網格的格局,預期達到“小事不出網、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鎮”的治理成效。二是標準實施,實現日常“三化”管理。合力推進村級網格建設基礎檔案規范化、管理內容標準化、管理人員責任化,有針對性地開展基層治理和服務工作;統一管理內容,讓網格員對自己負責區域內家庭情況清、人員類別清、區域設施清、隱患矛盾清;統一制發一塊戶牌、一個紅袖章、一個手電筒、一只口哨,加入一個工作群(宣堡鎮“法潤民生群”),為開展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統一民情日記本,網格員每天巡查,及時發現、上報問題,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做到所有村級組織實行“三化”治理。今年以來,全鎮收集涉穩信息185條,提供案件線索62條,協助排查矛盾100余起、調處糾紛70余起,調處成功率達93%。三是創新工作,打造結構化聯動調解。將網格化治理與“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村“兩委”班子的主體作用和村級網絡員隊伍、駐村警務人員、五老人員等組織的群防群治作用,通過網格化服務工作,廣泛收集社情民意,詳細掌握群眾關心關注的現實問題和各村動態信息,構建高效的群眾訴求聯動響應體系,建成“全要素”網格,形成信息暢通、研判及時、化解到位、服務優質的網格化綜合治理體系。
以“三治融合”為突破口,打造社會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法治、德治、自治”三項工程建設是重要突破口。以綠色生態為載體,實施“法安宣堡”工程。首先打造覆蓋鎮村全域的法治文化陣地。按照主題鮮明、通俗易懂、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則,在進入宣堡鎮的南大門牌坊處郭寨段,打造兩公里生態法治文化長廊,增設法治文化設施;同時鎮村人員相對集中處的文化廣場、民居墻體,精心嵌入法治名言、法治漫畫、法律條文、法治典故以及和農業農村關系緊密的法治科普等內容,讓“綠植亭臺代言”,使“墻體石頭說話”,形成“集鎮有場所、服務在中心、村居有布點”總體布局,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法治、遵崇法治。同時開展豐富多彩鄉村法治文化活動。常態化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法治故事宣講、法治文化演出等法治文化系列活動30余場次,有效激發了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法治的內生動力,使廣大村民在寓教于樂中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習慣。
以古今賢士為榜樣,實施“德潤民心”工程。一是以文養德。打造聚仙(賢)園主題公園。仙者,賢也。園內山石亭臺融進優秀傳統美德和新時代新風尚等諸多元素,引導人們遵道德、講道德、守道德,尊賢孝親,誠信友善,加快構筑全鎮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二是以規促德。系統梳理和修改完善了一系列鄉規民約,特別是結合環境整治、秸稈雙禁、掃黑除惡等中心工作,發揮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浸潤人心的作用,有效填補法律管不到的空白地帶。三是以評立德。充分發揮鄉賢的“示范效應”,培育好用好鄉賢理事會、民主議事堂等社會組織的作用,加大對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兒媳、最美家庭等先進典型的培樹,以道德評議和社會輿論的力量,強化對村民的道德約束和“德治”引領,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好村風民風。
以先進文化為紐帶,實施“自治共享”工程。結合宣堡鎮的歷史人文、產業特色、風土民俗等文化資源稟賦,發揮宣堡鎮作為村規民約發源地、中心戶長治理方式示范區的優勢,結合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根據新時代發展要求和村級實際,從社會治安、消防安全、環境衛生、鄰里關系、婚姻家庭、遵紀守法等方面修訂村民自治公約,強化村民“我制定、我承諾、我執行”的自我約束意識,不斷探索共建共治模式,健全完善“民事民議民決民辦”村民協商自治機制,發揮群眾在村民自治中的主體作用。繼續深化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工作,探索村民小組微自治模式。該鎮在綠色殯葬改革中,不少村里從“微治理”、“微事務”、“微權力”入手,破除舊的喪葬習俗,提倡厚養薄葬,積累了幾十年矛盾的老墳場統一標準,全面實現生態整治,為全域旅游向縱深推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做好新時代農村基層治理工作,事關長遠、事關全局。宣堡鎮正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屆四次全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勤勉敬業、履職盡責,以為民服務解難題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全力推動農村基層治理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