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工評論丨警惕黨建創新“頭重腳輕”風險(抓黨建創新意識不足整改措施)
創新是我黨實現自我完善的催化劑。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創新黨建引領模式,以高質量黨建賦能基層治理,在建強組織、制度、隊伍上下足功夫。但在“比學趕超”的過程中,一定程度出現了“頭重腳輕”的傾向,需引起高度重視。
警惕重“投入”輕“產出”風險。黨建創新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活動,其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實踐,推動工作開展。但實踐中發現,一些單位熱衷于“單打獨斗”,不和兄弟單位溝通交流,也不調研其他地區是否有過嘗試,更不和相關部門研討商議,就自己悶頭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想“不動聲色”地做出成績。但結果往往是但空有黨建創新名號,問題不解決、宣傳不出去、復制不徹底、推廣不成功,最終陷入自我感動。黨建創新主要有兩個目標,一是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二是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廣大黨員干部在黨建創新過程中要始終朝著這兩個目標行動,才能保證道路不偏。
警惕重“聲勢”輕“生效”風險。追求“先聲奪人”是宣傳的策略,但如果熱衷于在造聲勢上動腦筋、做文章,卻對是否實現目標、是否解決問題不關注,就因小失大了。黨建創新好不好并不是靠聲勢多大來檢驗,核心是要看這種機制能不能“生效”,能不能產生實際效果。如果只是雷聲大雨點小,“熱熱鬧鬧開場、層層級級過場、馬馬虎虎收場”,長此以往,不僅勞命傷財、敗壞風氣,還會失去群眾的信任。因此,要重視“群眾呼聲”而非“宣傳先聲”,走好黨的群眾路線。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既重視“平時”、也不忽視“臨時”,既“走下去”、更“沉得住”,既有“想法”、更出“辦法”,既關注“風景”、更關注“風險”,既重視“顏值”、更注重“價值”。只有以務實的態度深入調查研究,清楚了解基層普遍現狀,知道群眾缺什么、急什么、愁什么、盼什么,黨建創新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推動問題解決。
警惕重“首創”輕“微雕”風險。敢于爭先是好事,但一些單位以“首創”為最終目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想弄一個全新的、一鳴驚人的、所有人都沒見過、從來沒開展過的,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這為做好新時代黨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廣大黨員干部要善于向他人學習、向經典學習,對現有的好經驗好做法精雕細琢、進行深化和細化。打通上游,追溯機制的由來,打通下游,做好考核、督導工作,讓外來經驗適應本土民情,讓黨組織、黨員干部有效發揮作用。另外,要善于回溯歷史,回想建國之前、共產黨剛成立的時候,黨員干部在艱苦的條件下是怎么開展黨建工作的,有助于拓寬工作思路,讓新時代黨建工作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好向上發展。
(區委組織部 周怡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