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雇作家代寫總結,懶惰思維背后的“材料政績觀”!
年終歲末,正是各單位寫總結、匯材料的集中時段,很多人都在為此忙碌。然而在湖北省松滋市某鎮中心衛生院,卻是另一番場景。
據湖北日報報道,該院去年12月專門通過了一項“集體”決議,與有關機構簽訂合同,委托其安排知名作家為衛生院撰寫黨建工作總結、黨風廉政建設年終總結、精準扶貧工作年終總結等公文。日前,因違規將公文“外包”,當地紀委已對有關責任人進行了處理。
照理說,一年工作下來,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都應該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也的確應該好好總結,以便查找不足、總結經驗,為新一年工作開好頭。在這個問題上,不存在所謂“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堂而皇之把“外包”寫進合同,而且作假作得如此“坦率”和直接,讓人不禁要問,這到底是真無知,還是政績當先、無所畏懼?
按照合同中的表述,選擇外包的理由是“請知名作家來撰寫工作總結,讓衛生院外宣工作上新臺階”。很顯然,“甩手于人”的懶惰思維背后,是“材料政績”的作風之弊。
為了追求總結材料的文辭華美,為了讓上級“高看一眼”,為了顯示“業績突出”,所以不惜重金聘請“槍手”。這和此前一些地方的干部在網上抄襲發言稿,最后兩名發言者說的是一樣的話,本質上沒有區別。不同的是,后者的抄襲手段比較“低級”,容易穿幫,而把公文外包出去,請作家代寫,能夠保證一定“原創性”,語言文字會更“好看”,但它同樣是在弄虛作假,糊弄上級、也糊弄自己。
需要看到,敢于明目張膽如此“外包”的畢竟是少數,但對年終總結存在認識偏誤以致變形走樣的,則不在少數。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甚至出現了不重實效重包裝、不看做的看寫的、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等形式主義問題。
“材料政績”何以有市場?正如有基層干部所言,他所在單位的領導對總結匯報材料特別重視,常說,實際工作干得如何,得靠一份“高大上”的材料來體現,“談成績要濃墨重彩,寫出特色、彰顯亮點,談問題用一些‘不夠到位’‘有待提高’之類的詞語,簡要帶過”。更有甚者直接言明:“你做了,沒有形成材料,說明你并沒有真正做;你沒有做,但你有材料,說明你也許是真正做了這個工作的?!?/strong>
看似荒誕不經的背后,其實是精致的利己主義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在這樣的作風驅動下,就難免會有人喜歡把說的當成做的、把計劃當成現實、把思路當作成績……干脆把落實扔到一邊,甚至弄虛作假以博得虛名。從這個意義上說,治理“材料政績”,除了要端正部分基層領導干部跑偏的政績觀,還需要在精準考核的制度設計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尤其是上級單位必須端正指導思想,切實改進作風,能不總結、考核的盡量減掉,需要總結、考核的對字數、次數進行明確限制,讓各類總結、考核等徹底“痩身”。另一方面,還應從改革考核、獎懲、人才使用等機制入手,做到重實績,看實干,重日常,看實效,告別“工作做得好,不如總結寫得好、說得好”這種華而不實現象。
年終總結不能成為“樣板戲”。考核者踏實下來,被考核者實在起來,評價機制才能真正發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