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駐村第一書記 俯身解民憂(駐村第一書記口號)
駐村第一書記林鵬到松柏村龍家灣院壩里跟村民聊天,入戶收集各類問題。張芝鑫攝
“今年不出去務工了,有沒有新的打算?”在城口縣北屏鄉松柏村龍家灣一處院落里,水利部派駐北屏鄉松柏村駐村第一書記林鵬跟村民聊著天,了解村民的問題和想法。這是林鵬入村后做得最多的事。2021年7月,在水利部選派干部的報名表上,林鵬毫不猶豫主動報名參加,帶著鄉村振興的任務和組織部門的信任,走進大山深處的城口縣北屏鄉松柏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松柏村現有880人,黨員20名,2021年,松柏村被列為城口縣鄉村振興示范村。”面對復雜的工作局面,林鵬沒有退縮,他說,駐村就要俯下身子為群眾解憂,這是他一直秉持的理念。
帶頭示范 村黨組織“干”起來
長期以來,松柏村村干部隊伍人才匱乏、青黃不接、動力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為解決這一問題,林鵬到村后,始終堅持把提高黨員干部思想政治素質,提高黨支部凝聚力、戰斗力作為駐村黨建的基礎工程來抓。
創新方式開展“兩學一做”,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堅持常態化學習。抓好民主生活會,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促使黨員干部查找整改自身存在的問題,提升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為了讓主題黨日活動更加“有情有味”,通過組織開展結對幫扶困難群體等活動,豐富主題黨日活動內容,充分利用主題黨日活動推動村“兩委”干部隊伍建設。
此外,林鵬還帶領村干部對便民服務中心服務項目進行清理,統一編制服務清單,明確服務事項,認真梳理黨組織關系轉接、戶籍、民政、社保等各項工作,按照村民辦事“一次辦好”的要求,村民到村辦事,不但“有人辦事”,而且“辦得好事”。建立“碰頭會”制,每天早上林鵬同村干部“碰頭”商量村上事務,已成為慣例。
了解民情 走訪腳步“跑”起來
駐村半年多時間,林鵬始終把掌握村情民意放在第一位,進村入戶收集各類問題,幫助群眾想辦法、出主意。
監測戶楊顯國的兩個孩子,因厭學、多次逃課曠課,不愿去學校。林鵬在得知情況后,多次帶領村干部一起上門擺事實講道理,磨破了嘴皮子,終于將兩個孩子勸回學校,楊顯國的臉上也露出久違的笑容。
村里人白天農忙要下地干活或外出打零工,很難找到人,林鵬白天深入田間地頭為村民干農活,晚上深入老黨員、外出務工人員家里,逐戶逐人了解實際情況,通過走訪與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為了與常年在外的流動黨員和務工人員保持聯系,通過村級微信群,不斷宣傳黨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全村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項目、鄉村振興等政策,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思考、討論,“兩高”時代到來如何抓機遇促發展的等問題。
理清思路 集體產業“長”起來
松柏村村民的家庭收入,大部分依靠外出務工,林鵬心里清楚,這與全村規劃發展息息相關。“鄉村振興如何銜接?”林鵬一直思考著這個關鍵問題。
松柏村基礎條件差,耕地資源少,但獨特的氣候條件、土質土壤,非常適合漆樹生長,而且“大木漆”具有耐腐、耐磨、隔水和絕緣性好、富有光澤等特性,是制作漆工藝品高端家具的優質涂料,深得國內外客商青睞,市場前景廣,經濟效益高。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發現,林鵬決定帶領村民發展種植“大木漆”。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之后,林鵬同村社干部一起在全村規劃種植100畝“大木漆”。
“我們還確定了一個短期、中期、長期的產業發展方向。”林鵬說,短期主要圍繞老臘肉、生豬、中蜂、山地雞、果酒、中藥材等有一定基礎的產業發展,通過文創、電商、新媒體帶貨等方式全面推動。中期圍繞民宿、森林人家、特色美食院落等鄉村旅游產品進行升級打造。長期圍繞城口大木漆全產業鏈發展,切實促進農戶就近就業和穩定增收,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實現金山銀山“價值”。
松柏村村民王傳英說,“林書記來到這兒,帶動我們發展,幫我們賣生豬、賣農產品,通過務工增加收入,去年掙了2萬多。”
為民辦事 干群關系“親”起來
基層工作有時候困難不小,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林鵬常常說這話。
松柏村地處大巴山腹地,土地零散,65%以上耕地位于25度以上坡地,水土流失嚴重。通過摸排發現,有6處蓄水池建于2013年以前,部分水池為磚砌結構,建設標準低、老化失修,存在季節性缺水的問題。
林鵬積極協調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專家們幫助編制建設方案,與專家們一起在荊棘叢生的山上查看蓄水池,尋找水源,想方設法爭取資金項目。
“林書記來到我們這里,積極為村里爭取項目資金,讓全村的人蓄飲水工程得到鞏固提升。”松柏村黨支部書記鄒昌舉說。
林鵬表示,“現在這些項目是為我們將來的產業發展奠定一定基礎,給老百姓帶來持續穩定的收入。”
翻開林鵬的工作日記,里面寫著這樣一段話,“駐村意味著責任,干部意味著擔當,唯有擔當作為、攻堅克難,才能以扎扎實實的工作力度,使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度。”(張芝鑫、夏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