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立醫院:“醫文”融合 “溫暖醫院”這樣建成(威海市立醫院視頻)
大眾網記者 劉爽 宋陽 叢溦 威海報道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對于一家醫院來說,文化猶如樹之根、屋之基、人之魂。
成立于1904年的威海市立醫院,歷經百年發展,在“一院三區兩中心”的布局基礎上,初步建成“一軸三線多元”的黨建文化體系,將醫療與人文有機融合,打造一家有人文氣質的“溫暖醫院”。有了“一軸三線多元”的黨建文化引領,市立醫院一改以條框約束的傳統管理方式,逐步健全物質、制度、精神三大文化要素,讓文化成為增強員工歸屬感、提升醫療服務質量、促進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程,最終改善群眾的就醫體驗,真正讓群眾受益。
黨建文化為主軸線 三大院區各具特色
對醫院文化建設來說,頂層設計十分重要。在市立醫院,“黨建引領”不是束之高閣、紙上談兵,而是落在實處、注重成效。多年來,市立醫院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總遵循,積極探索將黨建融入中心工作的方法途徑,成立醫院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制訂醫院文化中長期規劃,完善了醫院視覺標識體系,下大力度破解“兩張皮”難題,以黨建文化為主軸線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黨建文化主題展廳、清廉醫院主題展廳和科普苑、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等特色展區全天候面向公眾開放,年接待觀眾超過200萬人次;臨港院區采用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聲光電融合,打造現代智慧化醫院與威海海洋文化和諧統一的新時代醫院文化樣板;各黨支部緊密結合實際建成一批獨具特色的黨建品牌、清廉品牌,形成以黨委“鐵班子”引領、支部“紅支隊”帶動、黨員“紅細胞”建設的系統黨建文化體系……
目前,市立醫院有40余個科室黨支部。自2023年以來,醫院黨委班子成員帶頭組織開展調查研究15項,組織黨支部開展“我為發展獻良策、解難題、建新功”活動50余項,醫院黨建文化核心主題展廳和各黨支部黨建文化空間共同構成了“1 N”黨建文化矩陣。臨床一黨支部創新推出的“0631”一站式工作法先后獲得全國“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卓越案例獎、中國現代醫院管理典型案例和齊魯護理科技獎一等獎,被全國公立醫院黨建指導委員會選樹為公立醫院臨床科室標桿黨支部。
2023年,臨港院區建成投入使用,市立醫院正式形成“一院三區兩中心”的格局,以黨建文化為引領的“一軸三線多元”的黨建文化體系也初步建成。“‘一軸’就是在威海市率先提出的‘精致醫院’建設理念,‘三線’就是三個院區形成三條文化主線,‘多元’就是堅持統分結合,將醫院文化轉化成具體舉措融入為民服務的方方面面,形成既統一又多元的文化體系。”市立醫院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和平路院區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經過多年的積淀萌發,在文化建設上逐漸形成了以“黨建人文”為特質的特色。臨港院區設計科學,設備設施先進,很多軟硬件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準,為此,在文化建設上,市立醫院充分融合了新質生產力、海洋文化、清廉醫院等要素,形成“新質清廉”的文化特質,而田村院區學科設置以中醫藥為特色,因此建設了以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為核心的“傳統醫藥”文化基地,目前已經成為威海市中小學研學基地。11月1日,威海城里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林榮學率隊來到田村院區參觀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詳細了解了基地建設及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等情況。雙方還就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行了深入交流,未來將充分發揮雙方區位優勢、文化優勢和人才優勢,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進一步做實做細。在一次次溝通交流中,市立醫院各院區不斷改進提升,清晰自身文化特質,構建起較為完善的醫院文化體系,也為醫院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內涵。
文化激發內生動力 溫暖行動基于自覺
姚朋華是市立醫院田村院區中醫二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從醫26年來,姚朋華精心鉆研醫術、潛心學習醫學典籍,致力于運用中醫手段為患者提供既便宜又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因此而廣受認可與好評。良好的診療效果、優質的診療服務,使得姚朋華坐診的專家預約號只要釋放出來,幾分鐘就被搶訂一空。但面對一些希望就診的老年人,院區又專門安排了少量人工號。為此,姚朋華形成了一種“工作常態”——早上提前半小時到崗,晚上延后半小時下班,利用多出來的這一個小時,再多接診至少8個病號。
這樣的“溫暖行動”在市立醫院十分常見。全科醫學科手繪制作漫畫版路徑圖,護理部組織敘事護理案例分享,各臨床醫技科室紛紛結合自身特點開展人文服務,一件件溫暖小事逐一落地,比學趕超的服務文化建設氛圍也逐漸濃厚,而這一切都源于干部職工對醫院文化的全面準確理解,干部職工基于自覺的行動也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醫院文化內涵。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市立醫院文化建設也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建設路徑。在人文醫院建設過程中,市立醫院黨委在關注患者的同時,同樣關注員工,充分發揮文化的導向作用,持續推進“敬業奉獻”的黨建文化引領,培養優秀人才,凝聚干部職工干事創業強大合力。“遵循‘支部建在科室’、黨建業務有機融合的原則,我們以‘雙培養’提升黨建引領效能,通過山東大學附屬醫院建設、臨床大數據中心研究、精品學科建設等多種實踐平臺,為廣大黨員提供干事創業、提升本領平臺,不斷提升黨員醫教研等綜合能力。”市立醫院相關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市立醫院還在全院推進以“黨風清正、院風清朗、醫風清新、行風清明”為主要目標的清廉醫院建設,實行醫德“一票否決”制,強化對新入職員工及住培醫師的醫德醫風教育培訓,嚴格醫德考評,將醫德考評結果與醫務人員的晉職晉級、崗位聘用、評先評優、績效考核等直接掛鉤,切實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
醫療服務質量攀升 群眾滿意真心“點贊”
去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市立醫院搶救成功的楊先生,在回北京生活一年后,始終心懷感激。近日,他專程來到威海給急診科送來一面錦旗,表達感謝。僅僅在11月一個月,市立醫院急診科就收到了多位患者贈送的錦旗。其中,就有不少患者是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市立醫院搶救成功的。
近年來,市立醫院急診團隊針對心肌梗死,逐步探索實行獨特的一站式搶救模式,將急診介入治療與搶救生命技術的有機結合,利用呼吸機、IABP、ECMO與急診PCI緊密聯合的方式救治急危重癥心血管疾病患者,將患者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醫院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還是群眾受益、群眾滿意。醫療技術提升不容忽視,醫療質量管理更是“硬杠杠”。為此,市立醫院持續推進“知行合一”的行為文化,堅持“以文化人”,將安全文化作為醫院管理的生命線,健全醫療質量管理制度體系,層層壓實質量管理委員會職責,重點加強對抗菌藥物及重點監控藥品等的藥事管理、圍手術期管理、醫療技術臨床應用、VTE管理等制度的落實監管,實現醫療質量重點環節的閉環管理。
人文醫院建設絕不是“關起門來自娛自樂”,建設成果要讓群眾來評價,于是,一系列的“精致”變化悄然開展——整合近百項服務流程建立門診、住院、影像和慢病“一站式”服務中心,常規業務均實現一站辦齊;依托電子病歷五級的強大支撐,“智慧醫院信息化應用平臺”實現手機一鍵辦理預約診療、在線看病、自助開檢驗檢查單、線上便民開藥、移動支付等業務;適老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各環節均保留人工服務,老年群體就診無憂……醫療技術持續精進、醫療質量嚴格把關、人文服務不斷改善,換來的是就診患者的真心“點贊”。市立醫院群眾滿意度已連續多年在全國公立醫院綜合績效考核中獲得滿分。
醫學是“人文”與“科學”同等重要的一門藝術。市立醫院一直將人文醫院建設作為差異化競爭的重要基礎,與醫療服務水平質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謀篇布局。多年來,市立醫院獲獎無數,但前行的核心力量始終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