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舊改,為何他卻堅決拒絕?這個街道用黨建引領破解“天下第一難”
舊改征收,旨在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和條件,但有的住戶卻表示拒絕,這是為什么呢?
淮海中路街道122街坊在開啟征詢舊改意愿后,家住吉安路的居民裘大伯卻始終拒絕與經辦人進行溝通,態度非常強硬。他認為自己家獨門獨戶面積較大,整體條件比較舒服,再加上出行便捷、就醫方便等原因,讓他拒絕參與此次征收。
居委多次上門溝通無果后,事情漸漸陷入僵局。此時,大華居民區自治團隊“阿清調解工作室”主動提出由她們團隊來協調此事。團隊成員幫助居民買菜、燒飯、接送孩子、倒垃圾,每天堅持上門關心他的身體情況。裘大伯很快被他們細致入微的關懷所打動,同意與征收所經辦人員見面溝通。見居民態度有所松動,“阿清調解工作室”積極搭建平臺,協調征收所經辦人員為裘大伯進行政策講解,消除居民心理顧慮。
雖然開始了溝通,但事情進展也并不順利。裘大伯對于動遷后安置房源的位置并不滿意,態度沒有發生根本轉變。
但“阿清調解工作室”沒有放棄,不斷上門宣傳征收政策,并聯系社區老黨員,回到大華居民區,介紹在郊區的生活心得體會。聽聞他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裘大伯終于被打動,雖然舍不得搬離居住已久的老城廂,但最終還是表示同意征收。
舊區改造是特殊的群眾工作,關注群眾利益訴求、尊重群眾主體地位,是凝聚群眾意愿、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前提。為此,淮海中路街道不斷健全機制,建立“3+3+3”工作新舉措。
梳理“三張清單”,積極回應居民關切。街道全面梳理了面上各類民生需求和矛盾問題,制定了舊改地塊“三張清單”,即“民生需求清單”“舊改訴求清單”“矛盾難點清單”,聚焦居民需求,聚焦主要矛盾,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施策。
成立“三支隊伍”,全面增強工作力量。針對居民就近購房和過渡安置的需求,街道成立了房源搜尋小分隊,發動周邊居委尋找附近房源;針對行動不便群體打包難、搬場難問題,街道籌備成立志愿骨干先鋒隊,組織社區志愿者、企業白領等上門幫助居民打包;為提升青年干部的責任擔當和戰斗能力,街道成立舊改攻堅青年突擊隊,負責對接各部門做好政策幫扶、輿情處置、矛盾化解、信息宣傳等工作。
抓好“三項聯動”,多措并舉合力推進。聯動部門力量,協同做好咨詢接待、普法宣傳、安全整治、矛盾化解工作;聯動專業力量,借助領域專家,全面提高疑難問題解決能力;聯動社會力量,發動轄區聯建單位、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切實解決部分居民的過渡難、就醫難、搬場難等問題。
此外,街道于2021年6月成立舊改項目臨時黨委,2022年3月成立舊改攻堅項目組臨時黨支部,落實舊改全周期屬地責任,推動矛盾解決和遺留問題化解,保證項目順利實施。通過建立臨時黨委、臨時黨支部、黨小組三級機構,真正做到黨組織引領舊改全周期、全過程,突出黨組織的政治引領、組織保障、制度健全、統籌協同作用,確保舊改各項工作目標圓滿完成。
據悉,自2020年8月啟動新一輪舊改以來,淮海中路街道陸續啟動了6個舊改基地的征收工作,涉及戶數10958戶,涉及證數10589證。面對規模空前的舊改工程,淮海街道堅持黨建引領舊改工作新模式,力求在保穩的基礎上爭速度、見實效、得民心。
截至目前,除了40地塊正在二輪征詢階段外,其它地塊均已進入搬遷階段。其中一輪征詢平均同意率為98.31%,二輪征詢平均簽約率為99.23%,平均搬遷率為98.16%。
“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讓群眾利益最大化,真正把群眾當成我們的親人,這是我們推進舊改的底氣,也是迎難而上的強大動力。”淮海中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敏表示,舊改工作已然進入快車道,我們要堅持“人民城市”理念為工作宗旨,堅持黨建引領,把準出發點、找準切入點、瞄準主攻點,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破難而行,確保高質量完成舊改任務,全面打贏淮海“舊改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