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變“致富田”!惠東梁化黨建引領有妙招(惠東梁化征地)
作為農業大鎮,耕地資源是梁化鎮賴以發展的根本。當前,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梁化鎮著眼于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圍繞“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參與”三個維度,不斷亮出新招、奇招,以創新舉措推動撂荒地復耕工作取得新成效。
數據顯示,2022-2023年期間,梁化鎮均按要求完成上級部署的工作任務,共完成復耕339.6畝。今年內,該鎮已完成復耕復種134.58畝。
創新黨建責任田 匯聚力量助復耕
梁化鎮地勢平坦、耕地廣闊,擁有耕地面積約4.3萬畝,除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外,梁化鎮還盛產梅菜、青棗、火龍果等經濟作物,是傳統的農業大鎮。2022年,該鎮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不過,因部分耕地的生產條件較差,溝渠水利設施不完善、土質改變、地勢低洼容易水淹、邊坡地易旱等原因,梁化鎮的耕地撂荒現象也并不少見。
為抓好撂荒地復耕工作,梁化鎮堅決扛起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政治責任,全力推進糧食生產和撂荒耕地復耕復種。
為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梁化鎮創新提出班子責任田、干部責任田的復耕舉措。在“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小禾洞村,梁化選取100多畝的撂荒耕地作為責任田,由政府班子成員及部門負責人牽頭,動員組織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復耕復種,以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新模式取代傳統的自耕自種。在全鎮黨員干部的跟蹤監督下,重新“喚醒”了耕地資源新活力,并以“典”帶面逐步在全鎮推行,為解決耕地“無人種、誰來種”的問題找到了新出路。
此外,梁化還通過協調農技輕騎兵、科技特派員等,推廣適用耕作模式、推廣優良品種和適用技術提升撂荒耕地的科技種植水平;調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力量,實施抗旱品種試驗試種、小微水利改造項目等,改善撂荒地基礎設施,推動耕地質量穩步提升。
特色農業促發展 聯農帶農興種植
提高種植產出、讓農民種植有收益,是減少耕地撂荒發生的關鍵。
依托有機蔬菜、梅菜等特色農業產業,梁化鎮正以三產融合發展示范鎮、產業強鎮為牽引,通過做強農業特色產業,把“撂荒地”變成“菜籃子”,助力農戶增產增收,提振種植信心,實現“以種助收、以收促種”的良性循環。
梁化鎮是“惠州梅菜”主產區,為擴大富農效應,梁化通過擦亮“越王菜”“特石有機蔬菜”等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價值,提升農戶種植意愿,助力撂荒耕地整治。
強化聯農帶農,拓寬增收路徑。梁化鎮有農業龍頭企業7家、家庭農場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4家,以龍頭企業為主導,黨支部為引領,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為基礎,梁化鎮積極探索“企業 黨支部 農戶”“企業 合作社 農戶”等利益聯結模式,通過訂單收購、利潤返還、生產托管等多種方式,拓寬聯農帶農路徑。
同時通過土地流轉整合撂荒地資源,推動“小田變大田”改革,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2023年,帶動農戶4981戶,戶均增收3848元。
激發產業活力,提高種植效益。計劃每年安排150萬元駐鎮幫鎮扶村資金用于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及技術改造升級、農產品宣傳推廣等,進一步激發農業產業發展活力,以推動農業種植促進梁化產業發展,讓“撂荒地”重新變成“致富田”。
南方 記者 烏天宇 通訊員 陳鵬
【作者】 烏天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