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蘇地區以黨建引領邊疆地區穩固發展——西北邊陲黨旗紅
這里擁有壯美獨特的地域風光,雪山冰川與云杉綠草交相輝映,金色胡楊與藍天戈壁融于一體;這里承載著綿延千年的厚重歷史,是龜茲文化發源地,維吾爾族、漢族、柯爾克孜族等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這里是阿克蘇,新疆的“塞外江南”,也是祖國西北邊陲的一顆璀璨明珠。
興邊富民、穩邊固邊,是阿克蘇地區的“國之大者”。近年來,立足邊疆民族地區實際,阿克蘇地區堅持黨建引領,筑堡壘、興產業、優服務,用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團結帶領各族群眾奔跑在新時代發展之路上,一同編織景美人和、村強民富的絢爛圖景。
加強黨的領導,筑牢一線堡壘
阿克蘇地區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接壤,在國家安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受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環境惡劣等影響,邊疆地區資源分散、力量薄弱,發展相對滯后,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將各類資源整合起來。阿克蘇地區通過嚴密組織體系、建強干部隊伍等有力抓手,不斷建強基層戰斗堡壘,使黨的旗幟在邊疆地區基層陣地高高飄揚——
加強村黨組織領導的農業農村發展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治理中心“一支部三中心”建設,形成黨組織書記全盤統籌、“兩委”成員分塊負責、各支力量定崗履責的分工負責制;健全“村黨組織 村民小組黨小組 黨員聯系(中心)戶”的組織設置,推動組織體系和工作力量直達基層。
作為黨員中心戶,阿瓦提縣塔木托格拉克鎮吐格貝希村村民阿不力孜·阿吾提這兩年忙得很。“平日我主要聯系周邊的15戶村民,除了收集困難訴求、化解矛盾糾紛,還團結帶領鄰里增收致富。”在他的帶動下,吐格貝希村越來越多的村民按照規劃發展起庭院經濟,凝聚起有事找黨員、有難找支部的共識。
為促進黨建工作與守邊護邊深度融合,阿克蘇地區深入開展“組織共同建設、資源共同使用、人才共同培養、活動共同開展、典型共同選樹、工作共同商議”六個“共同”工作。烏什縣亞曼蘇鄉黨委在轄區巴里度爾邊境警務站成立聯合黨支部,選派黨建指導員,村黨組織與警務站黨支部制度一起建、大事一起議、黨課一起上、氛圍一起造、活動一起辦,常態化開展“為群眾辦實事”“民族團結一家親”民族團結聯誼活動,宣傳黨的惠民政策、解決群眾困難訴求,凝聚起守邊護邊合力。“以前只知道守邊護邊,支部成立后,民警和護邊員的認同感、執行力提高了,群眾入黨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各支力量工作的主動性越來越強!”巴里度爾邊境警務站站長彭祖明欣喜地說。
頭雁領航、百雁齊飛,邊疆地區穩固發展,離不開一支敢擔當、善作為的干部隊伍。阿克蘇地區在精準選、量身育、大膽用、跟蹤管上下功夫,擇優選配農牧民身份黨組織書記,健全“選拔、培育、幫帶、管理、使用”全鏈條工作機制;實施村干部及后備力量能力素質提升“頭雁”“領航”“薪火”三大行動,通過地縣黨校集中培訓、赴援疆省市學習考察和掛職鍛煉等“七個一批”措施,持續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質。
“出去學習后才發現,我們村干部的組織能力、素質水平,村民的環保意識、法律意識都有待提升,村集體經濟也比較薄弱。”2022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溫宿縣托乎拉鄉金華新村黨支部書記布海力且木·艾孜木赴杭州培訓15天。回村后,她找差距、補短板,整治村容村貌、發展旅游產業、創新干部培訓形式……如今,金華新村已是遠近聞名的示范村,村集體收入從過去的每年20多萬元躍升到2023年的60多萬元。
組織統籌、精準發力,阿克蘇地區黨員干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向心力越來越強。1月23日,烏什縣發生7.1級地震,亞曼蘇鄉博孜村距震中較近,90多戶房屋受損。“震后20分鐘,鄉村兩級黨員干部全部趕到受災現場,雖然余震不斷,但大家堅守一線,摸排情況、調度物資、協調人員。”亞曼蘇鄉黨委書記劉莉回憶。地震5個月后,博孜村受災群眾全部搬進新家“幸福社區”。迅速、高效、暖心的作風,贏得了百姓一致好評。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邊疆地區基層工作的關鍵。我們將堅持抓基層打基礎固根本的鮮明導向,持續推動黨的組織體系和工作力量直達基層一線,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夯實黨在邊疆的基層基礎。”烏什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建榮表示。
振興產業,帶民走上致富路
國家重要長絨棉和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自治區重要糧食生產基地,新疆薄皮核桃、紅棗、蘋果等優質特色果品主產區……阿克蘇地區資源富集,發展產業有著先天優勢。
然而,受邊疆自然環境、交通運輸等影響,群眾致富渠道單一,產業發展路上也面臨著不少現實挑戰。
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帶領群眾既安居又樂業?阿克蘇地區堅持問題導向,深入邊境村調研走訪,打出系列“組合拳”,帶動村民持續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溫宿縣是古西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要塞,轄區內有冰川、峽谷、雪山、戈壁等獨特自然風光,人文歷史厚重、旅游資源豐富。近年來,溫宿縣依托自然資源優勢,重點打造“天山托木爾景區·大峽谷”品牌,大力發展原生態旅游產業。
“村里離縣城100多公里,以前一年到頭看不見外人來,村民靠種地、放羊維持收入,現在村里游客很多,大家開始開飯店、開民宿、烤羊肉串,干起服務業,收入大大提高!”溫宿縣博孜墩鄉阿克布拉克村村民托克遜·吐爾地笑著告訴記者,自從有了景區,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靶向施策,壯大村集體經濟——
阿瓦提縣發揮組織優勢,結合村情實際制定“一村一策”,爭取上級扶持資金,通過致富能手帶、聯建單位幫、新興產業拉等方式,推動村集體經濟破殼提升。
豐收時節,走進阿瓦提縣烏魯卻勒鎮紅旗村多浪蔬菜專業合作社,百十余個大棚有序排列,棚內蔬果掛滿枝頭,一片勃勃生機。看著眼前的景象,紅旗村科技副主任、致富帶頭人邵殿杰喜上眉梢:“以前只知道種蔬菜,規模小、效益低,在鎮黨委的支持下,去年引進了羊角蜜等57個特色農產品大棚,還從農一師兵團邀請了4個技術員,手把手教施肥打藥,今年收入翻了好幾倍!”2023年,紅旗村集體經濟收入260.59萬元,較2022年增加76.95萬元。
拓寬渠道,群眾家門口就業——
阿瓦提縣塔木托格拉克鎮吐格貝希村堅持產業、就業、創業三管齊下,明確“春賞花、夏納涼、秋采摘、冬滑雪”全季節產業發展定位,打造多元化產業圈,開發導游、服務員、保潔員、大棚管理員等多個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就近就地就業。
去年6月,28歲的漢族小伙王超放棄導游工作,在家鄉吐格貝希村開起了農家樂。“之前經常帶游客來這里游玩,觀田園美景、品農家美味、住鄉村民宿、看民俗風情,是我一直向往的生活,現在我從游客變為創客,在這里扎根了。”如今,王超的農家樂依托景區優勢,旺季每月收入達萬余元。
多措并舉,致富效果逐漸顯現。2023年,阿克蘇地區農牧民人均收入19083元,村集體收入均達100萬元以上。
延伸服務觸角,開出民族團結之花
走進阿瓦提縣福利園區,雙人間干凈整潔、寬敞明亮。70多歲的周加洪和文秀瓊老兩口拉著記者的手,直說黨的政策好:“我們靠撿棉花為生,現在年紀大撿不動了,鄉里干部知道我們無兒無女、沒有房子,主動幫忙聯系了福利園,送我們來這里過上了好日子!”
這是阿克蘇地區全方位服務群眾的一個縮影。穩邊首先穩人心,固邊首先固民心。近年來,阿克蘇地區積極發揮黨組織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緊貼群眾需求,拓寬服務方式、延伸服務觸角,將濃濃關懷送到各族群眾心坎上。
完善體系,為民服務。
前不久,溫宿縣溫宿鎮鳳溪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接到居民亞森·吐尼牙孜求助:孩子出現厭學情緒,家長多次勸說無果。社區得知后,迅速聯系教科局、衛健委等共建單位,多方了解孩子心結,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多虧有社區幫忙,現在孩子愿意跟我們溝通了,至今再沒逃過學。”家長激動地說。
“鳳溪社區常住居民1.1萬余人,多民族聚居。為更好地服務各族群眾,我們建立起‘社區黨組織 小區黨支部 業主委員會 物業公司’四方聯動治理服務體系,打造3個小區黨群服務站,組建8支特色志愿服務隊,通過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方式,為居民提供訂單式服務。”鳳溪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江凱介紹。
團結攜手,共謀發展。
烏什縣英阿瓦提鄉特日木村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四團八連隔河相望,通過組織共建、隊伍共育、工作共抓、活動共辦、服務共做等方式,特日木村積極探索結對共建發展模式,攜手八連結出民族團結累累碩果。
提起八連的韓勇、唐燕夫妻,特日木村村民吐爾洪·阿不都來克倍感親切:“買什么種子,怎么施肥、打藥,唐燕手把手教我,農忙時人手不夠,韓勇主動帶人來幫忙,他們夫妻待我像家人一樣。”如今,特日木村村民的普通話水平、種植技術越來越高。
緊貼需求,八方來援。
英阿特村位于天山南麓,距英阿瓦提鄉32公里,距烏什縣城70公里。由于路程遠、山路多、私家車少,村里孩子上學極為不便。去年9月,轄區內的英阿特邊境派出所發動黨員、民警、護邊員等有車一族,組建“托河衛士·塞外楓橋”愛心車隊,為學生出行保駕護航。
“每周五把孩子接回來,周日晚上再統一送到學校,自從有了愛心車隊,再也不愁送孩子上學了!”英阿特村村民吐爾莎古麗·庫爾班連連點贊。“下一步要繼續壯大車隊,擴大影響力,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英阿特邊境派出所所長阿迪力·拜合力克說。
堅強有力的組織體系,蒸蒸日上的特色產業,和諧共融的生活環境……新時代新征程,阿克蘇地區正鉚足干勁,以更加飽滿的精氣神,在祖國西北邊陲的廣袤土地上譜寫一曲曲嶄新篇章。
原標題:《新疆阿克蘇地區以黨建引領邊疆地區穩固發展——西北邊陲黨旗紅》
閱讀原文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