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先鋒紅 擔當走在前?|宜興環科園:打造“1+3+N”產業鏈黨建新模式,以“黨建紅”賦能“環保綠”
“環保之鄉”宜興是中國環保產業的發祥地之一,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以下簡稱“宜興環科園”)是宜興環保產業集群化發展的主陣地。自1992年成立以來,這里已集聚環保新能源、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三大產業鏈企業5000多家,擁有全國最完整的節能環保產業生態。秉持著“產業鏈延伸到哪里,黨組織就覆蓋到哪里”的原則,宜興環科園創新打造了“環聚丹·青”產業鏈黨建品牌,推出“1+3+N”產業鏈黨建運行新模式,推動鏈上黨組織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融合發展,以“黨建紅”賦能“環保綠”,點燃園區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強精神之鈣,固陣地之基
渾濁的泥水加入高效絮凝粉末,攪拌片刻就變得清澈見底;椰殼破碎重組,編織為優質生態基材……在宜興環科園內的國合環境高端裝備制造基地(以下簡稱“國合基地”),一群環保從業者構筑起一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持續培育一系列環保新技術、新裝備。在其基地生態展示區,記者看到的是滿眼綠色,清澈的溪水、生機勃勃的青草、歡快游動的小魚……猶如一片生態濕地。
成立于2017年的國合基地,是宜興環科園推動環保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國際化合作水平的主要載體平臺。平臺聚焦綠色低碳領域,采用市場化機制開展直投+孵化,形成供給側孵化,需求側混改的雙向互促發展模式,致力于打造國際領先的環保綠色產業“技術轉化平臺、產業孵化平臺、智能制造平臺”。國合基地負責人邵焜琨告訴記者,基地成立以來,累計孵化培育生態鏈企業61家,其中,留學生創辦企業15家,中外合資合作企業5家,央企、國企混改公司4家。2023年成功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家,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4家。累計獲得知識產權授權206項,解決就業崗位672個。
國合基地孵化的企業,多數是企業發展的中早期,如何進行黨建是共同面臨的問題。2020年2月,國合基地成立黨支部,同年7月,國合“心韻庭”黨群服務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服務站以黨建聯盟活動為重要抓手,以“國際化+年輕化”為重要特色,致力于為基地內企業提供黨建指導、企業服務、群團活動、學習教育、交流展示等多元化服務,實現資源整合,引領企業發展。
企業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基地黨支部堅持推動黨員示范崗,流動紅旗站建設,促進全體黨員敢于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亮形象;通過優秀黨員、團員表彰,以榜樣人物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我們以堅守‘紅心’‘公心’‘法心’‘初心’為主線,以黨性為后盾,強精神之鈣,固陣地之基,夯實組織建設,建強戰斗堡壘,以高質量黨建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我們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人才選用預留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把黨員培養成人才,把人才發展為黨員。”國合基地黨支部書記陳小娟說。
“三大工程”“六鏈賦能”,推動黨建助力發展
國合基地的黨建經驗,是宜興環科園深化黨建聚“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個縮影。在“環聚丹·青”產業鏈黨建品牌引領下,宜興環科園打造了環保新能源、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個產業鏈黨建聯盟,重點實施“青業、青才、青風”三大工程,組織強鏈、陣地建鏈、服務補鏈、隊伍聚鏈、活動延鏈、機制優鏈“六鏈賦能”,輻射帶動各自產業鏈上的“N個企業黨組織”共享發展,推動“鏈”上產業、人才、服務三向發力,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環保產業國際化創新峰會
聚焦“青業工程”,激活新質生產力產業“動力源”。宜興環科園堅持黨建引領,由“黨建紅”引領思想,“產業綠”提質增效,“科創藍”強力賦能,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培育未來產業作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躍遷升級,全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完成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617家,居全市第一。深入實施高企倍增計劃,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41家,占全市近30%,居全市第一。新增省瞪羚企業6家,省潛在獨角獸1家。
人才驛站首發式
聚焦“青才工程”,構筑新質生產力人才“強磁場”。宜興環科園推動人才在科研攻關、技術革新上以優帶新、以新促優,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核心競爭力釋放人才“磁吸力”。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統籌抓牢青年企業家、青年科技人才、青年干部三支隊伍建設,先后開展青年企業家座談會、主題聯誼等活動8次,舉辦中日、中韓、中以環保企業合作交流會、太湖灣國際青年精英科創挑戰賽、一帶一路綠色產業技術交流會等,青年人才參與1000余人次。2023年有效申報國家級人才項目46個,入選3個,全職到崗2個;入選省雙創人才2個,省雙創博士1個;入選省科技副總9個,入選太湖人才計劃5個,位居全市第一。
營商環境監督聯絡員
聚焦“青風工程”,優化新質生產力服務“護航器”。環科園堅持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厚植新質生產力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加速推動“春風暖企”工作提質、“紅鏈服務專班”走實,深化實施企業服務先鋒專員、AB崗掛鉤等制度,走訪重點企業和項目270家,收集并解決各類問題100余個。圍繞壯大企業服務隊伍,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分產業組建專業化招商團隊,市場化聘用高級管理人,建立《招商護商工作激勵辦法》,舉辦招商業務培訓,提優招商服務質態。大力推行“企業全鏈通”服務,全面落實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優化全周期“一件事”改革,開設“一件事聯辦專窗”,實現企業常辦事項就近辦、快捷辦、當場辦,全年累計辦件15.4萬件。(肖雷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