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這篇文章給出答案(談談如何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并不是把所有的事情推給黨組織,也不是缺什么就讓財政買單,而是要動員更多的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讓基層迸發活力。”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
基層治理關系到人民生活幸福和社會長治久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治理。我國的基層治理方式不斷創新,基層治理體系日益完善,基層治理能力不斷增強,為防范各種風險挑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對城鄉社區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時代新征程,如何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如何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近日,《民生周刊》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多位專家。
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堅持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等要求。
近年來,很多地方以黨建引領,凝聚多方力量,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比如,北京開展“黨建引領接訴即辦”,依托12345市民服務熱線,讓群眾的訴求有地方反映、有人傾聽。在“辦”的時候,往往是由各級黨委牽頭,召開黨建協調會,相關各方匯聚一堂,協商解決各類問題。
“黨的領導不是口號,在基層治理中,黨的領導要做深、做實,讓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社區、在群眾身邊體現出來。”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徐平說。
徐平指出,在基層治理中,黨建引領并不是“書記說了算,基層黨組織包攬一切”,而是踐行初心使命,指明前進方向,領導人民建設“全過程人民民主”。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認為,基層治理要分成兩個層級,第一個是政府及黨的領導機構,第二個是群眾自治性組織。
“在這兩個層級中,黨建引領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張翼說,在第一個層級,黨建引領主要是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市場主體等。在第二個層級,黨建引領主要是激發群眾性自治組織的積極性,做到有序治理。
具體而言,在基層治理中如何落實黨建引領? 中國社區發展協會會長陳越良認為,關鍵在于落實《中國共產黨章程》(以下簡稱“黨章”),這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和規定。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這與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致。”陳越良說。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基層社區時指出:“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政黨,為民的事沒有小事,要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要改革創新,完善基層治理,加強社區服務能力建設,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基層的工作主要是為民服務、為民辦事,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及幸福感。
“給百姓添堵添亂、吃拿卡要都是違反黨章的。” 陳越良說,“中國共產黨是通過服務跟群眾打成一片,密切聯系群眾,帶領群眾,讓群眾跟著黨走。”
聚焦急難愁盼問題,創新基層治理
近年來,各地積極創新基層治理,涌現出一批基層治理優秀案例。
“基層治理一定要創新,當基層去探索新的方式路徑、方法手段,才能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讓基層治理跟現代社會契合。”陳越良說。
但在基層治理創新中,也有些地方只是在打造“盆景”,或者“戴新帽”,還有的地方“為創新而創新”,大搞形象工程,為民服務、為民辦事沒有落到實處。
張翼指出:“我們要重視示范點的建設,同時也要把‘盆景’變成遍地開花的‘風景’,縮小示范點和非示范點的差距。”
陳越良認為,創新基層治理,要以人民為中心,關鍵是了解什么方面需要創新,感知百姓真正的需求。
“基層治理創新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為了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回應百姓的新需要、新期待。”陳越良表示,對于要解決的新問題,要進行梳理,排在前列的、關鍵的問題要優先解決。
在很多地方,基層治理創新經驗的形成往往源于百姓痛點、堵點的解決,聚焦的是百姓的急難愁盼。
比如,在重慶市南岸區南坪鎮,興隆社區興隆苑小區因為拆遷安置遺留下諸多問題——小區無物業、環境臟亂、設施老舊、私拉亂接水電氣、居民矛盾多……自2018年起,南坪鎮黨委、政府以“老舊小區綜合改造”為契機,由黨員干部帶頭組建11支群眾工作隊伍,包片包戶負責,并且成立了“興隆嬢嬢”為代表的群眾自治組織,開展互督互幫互帶的“雙評”治理,還成立了“信托制”“紅色物業企業”,創新建立老舊小區“大修基金”,并依托原有“興隆14家”,構建小區主題IP,發展社區產業。
現在小區環境好了,產業也旺了,百姓心中20多年的“老疙瘩”自然就解開了。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成長中都是在不斷發現新問題,用新辦法來解決問題,在新時代也是這樣。如果僅僅是喊口號,百姓肯定不會跟著走。”陳越良說。
在陳越良看來,服務民生是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百姓關心的多是他們身邊的事、生活中的事,是他們的衣食住行,這也是基層治理要關注的。
“百姓的民生問題解決好了,社會穩定便有了基礎。如果百姓的民生訴求沒有解決,引導不到位,便可能轉化為安全的隱患。因此,要實現基層的和諧穩定,就要下功夫解決百姓的民生問題。”陳越良說。
中央社會工作部部長吳漢圣近期發表文章《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指出,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始終堅持社會治理為了人民,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抓起,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設基層治理共同體
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從過去的“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一字之差,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升華和治國理念的轉型。
“這是根本性的轉變。”徐平說,“社會管理是從上到下的單線力量,社會治理是上下雙向互動,強調社會力量在治理中的作用。”
但有些地方政府還是習慣包辦一切,唱獨角戲。徐平表示:“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基層治理中的社會力量、自治力量,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看得見的手’要有力,‘看不見的手’要靈活,兩只手要協調配合。”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并不是把所有的事情推給黨組織,也不是缺什么就讓財政買單,而是要動員更多的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讓基層迸發活力。”張翼說。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上海大學教授李友梅表示,這是要確保基層治理過程由群眾參與、成效由群眾評判、成果由群眾共享,大家集思廣益、協同互動,推進基層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讓基層治理共同體更具影響力和生命力。
近年來,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不斷拓展、方式不斷豐富。據統計,目前我國有60多萬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265萬家社會組織、116萬名持證社會工作者、2.35億名注冊志愿者,他們在基層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吳漢圣表示,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調動全社會最廣泛的力量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
出品 | 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于2024年第13期《民生周刊》雜志
原標題:《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黨建引領聚合力,基層治理增活力》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羅燕
編輯丨李雪
責編丨姜玉函
主編丨崔靖芳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分享游記與攻略,展示美景與美食,在這里,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