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日:做精做細牧區“網格化+”管理新模式(網格化精細化實施方案)
青海新聞網訊 條塊切割,網格管理,平安建設,達日在行動。
在第二屆全國創新社會治理經驗交流會上,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榮獲“2016年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城市”榮譽稱號,達日縣“牧區網格化管理工作”項目被評為社會治理創新優秀案列,網格化服務將聯系基層的“最后一公里”變成了“零距離”。
目前,達日縣再次整合資源,利用現代科技,結合互聯網技術,進一步做精做細、全面鞏固提升全縣牧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隨著電子地圖沙盤、網絡輿情監測平臺、網格化信息管理系統的陸續建立,達日縣擁有了目前西北五省區最先進的“網格化 ”管理服務系統,它解決的不僅僅是達日縣棘手的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的難題,更重要的是贏得了牧民群眾的信任和認可。
不得不說,這樣一套系統的建立和完善,讓達日縣平安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讓老百姓心里多了一份踏實和安心。
走進達日縣應急指揮中心、綜治中心指揮部和牧區網格化服務大數據管理中心三位一體的指揮室里,大屏幕上的畫面隨著工作人員手中的鼠標清晰直觀地顯示出來,以往由于人員居住分散,基層組織力量薄弱、社會服務管理觸角無法延伸至基層等一系列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而這些問題在5年前,還是制約達日縣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的“病根”。
自達日縣牧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開展以來,達日縣委、縣政府結合實際,創新思路,大膽嘗試,積極實踐,不斷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將過去被動應對問題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管理模式,基層民生保障、社會穩定等各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從去年開始,達日縣再次整合資源,利用現代科技,結合互聯網技術,進一步全面鞏固提升該縣牧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
記者了解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在中央、省、州、縣委的大力支持下,達日縣社會發展迅速,基礎建設提升,如今達日縣城鎮建設面積比網格劃分初期有著很大變化,城鎮建設區已超出始初劃分的網格片區,為進一步加強城鎮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結合實際現狀,達日縣在原有的網格基礎上進一步劃分網格片區擴大片區面積。達日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索南卻旦告訴記者,網格化管理工作啟動后,依據所轄范圍、居住人口、治安狀況、工作難易、任務輕重、公共基礎條件等情況,目前全縣10個鄉鎮被劃分為257個網格,社區、寺院、學校等單位也包含其中,構建起了“縣領導—鄉干部—村干部—社長—網格員”的5級管理機制,將轄區內人、地、物等要素全部納入網格管理。
達日縣委、縣政府同時意識到,“網格化管理”的重中之重是組建好服務團隊。作為網格化服務的最基層力量,達日縣將“選好配強”網格管理員作為落實網格化服務的主體。健全了網格管理員準入準出機制,制定出臺了10余項網格化服務管理規章制度,建立了規范統一的管理標準和流程,同時通過群眾推薦、鄉鎮考察和崗前培訓,主要從留居本區域的牧民、特困戶等群眾中選擇網格員,實行一年一聘,同時縣、鄉每年多次對網格員進行培訓,以提高網格員政策宣傳、收集群眾情況反映、矛盾糾紛調解、公共管理服務協助、環境保護維護等8種能力,進一步提升了網格服務管理的意識和效能。
據索南卻旦介紹,在劃分好網格、聘好網格員的基礎上,縣里又進一步整合組織、統戰、綜治、公安、農牧等12個部門力量,共同參與網格化服務管理,以基層牧區為重點,充分調動基層干部、村警、草管員、寺院民管會等社會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有效解決了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存在的多頭管理、力量分散、各自為政、責任落實不力等問題,推動了牧區網格化服務精細化、制度化、規范化。
44歲的牧民卻旦是達日縣窩賽鄉的優秀網格員,他所在的網格有25戶牧民96人,分散在3000畝的草場,平時他都是騎著摩托車穿梭在各牧戶之間。“作為一名網格員,平時向牧民宣講黨的惠民政策,協調糾紛,幫助不懂漢語的牧民繳納社保金、養老金等,與老鄉們‘零距離’接觸,可以更快、更細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時間化解矛盾、解決群眾訴求,促進村里和諧穩定,感覺很有成就感。”卻旦說,現在牧民們有了問題和困難,會第一時間找政府或者找網格員咨詢,黨的好政策讓大家的權利和利益都有了保障,生活有了奔頭,牧民們現在不想別的,就想著怎么把日子過好。
基層網格員按照“預測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調解前、調解走在激化前”的工作思路,努力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有機銜接,對各種動態性、苗頭性矛盾糾紛進行排查,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同時達日縣構建完善了33個治安聯防隊、45個人民調解小組和11個應急處突隊,把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平安穩定作為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抓手。
“按照要求,我自學了法律知識,熟讀了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研究了很多矛盾調解案例。雖然不敢說自己優秀,但完全有能力承擔起網格員這份光榮的職責。”建設鄉長查村網格員公卻自豪地說。他告訴記者,自從實施網格化管理,隨著對網格員工作的不斷熟悉,他從一個對法律一無所知的普通牧民,逐漸成長為響當當的矛盾調解能手。 “現在社里發生的矛盾糾紛都能化解,矛盾不再升級,也不會出社。”公卻說。
同時,為進一步深化牧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達日縣以“微格局” “微創新”為服務新載體,結合“六小活動”平安細胞創建,促使網格化工作達到精準服務,著力打造“網格化 ”模式,實現精準管理的目的。
達日以網格化信息管理系統為基礎,結合互聯網技術,積極建設“網格化 互聯網”信息管理模式,加大數據庫建設力度,持續推動社會服務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據了解,達日縣社會綜治大數據平臺是運用大數據理念、技術和方法,解決社會綜治領域數據的采集、存儲、計算與應用等一系列問題的數據方式,是大數據理論和技術在社會綜治領域的應用和實踐,是平臺分析和預測的依據,為積極應對當前社會綜治工作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索南卻旦說,在組建基層網格員隊伍的基礎上,達日縣委托專業機構開發了該縣的網格化信息管理軟件,采集每家每戶及其成員在治安、計生、教育等多方面的信息,建立詳盡的數據庫,徹底解決了牧區長期以來家庭不清的問題,同時實現了網格信息的動態管理。目前,達日縣“網格化 互聯網”信息管理平臺已經初步建成,正在進一步健全完善信息管理平臺,實現數據資源互聯共享。下一步要運用大數據理念、技術和方法,組建集公安網數據、司法網數據、移動終端數據、網格化數據、網絡輿情數據和互聯網數據等六大數據為一體的大數據平臺,創新推行建設“十二位一體”的“綜治中心 網格化 大數據”綜治管理中心,解決社會綜治領域數據的采集、存儲、計算與應用等一系列問題,實現數據資源互聯共享,提升治理服務,持續推動達日縣社會服務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截至目前,達日縣實現了鄉鎮牧區網格化管理全覆蓋、無死角,實現了鄉鎮社會管理從突擊式被動管理向常態化主動管理的轉變,在促進國家政策宣傳、矛盾糾紛化解、社群民意反饋、基層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社會管理從行政管理型向社會化服務型的轉變。
達日縣縣委書記武偉告訴記者,在推進網格化工作的同時,達日縣還創新黨建管理模式,構建了“鄉鎮——村(社區)——網格”三級管理體系,將基層黨建工作觸角由基層黨支部延伸至各網格,實現了基層牧民黨員和群眾的直接、有效管理和點對點服務。達日縣還大力開展扶貧攻堅,這幾年全縣投入7700多萬扶貧資金,幫助1504戶6445名牧民走出了貧困。去年,政府又用300萬擔保資金撬動3000萬金融扶貧貸款,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扶貧成果。可以說,達日縣實施牧區網格化管理的最大成效,是實現了鄉鎮社會管理在“網”上完善,公共服務在“格”中見效,安全穩定在“面”上實現。牧民群眾從過去有困難有矛盾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到現在找黨委政府、找干部、找網格員。基層社會服務管理水平的提高,贏得了牧民群眾的信任,夯實了基層基礎,為達日縣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