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的魅力——《種業中國》讀后感(中國種子行業的現狀)
文/張煒
小小種子,大有乾坤。袁隆平院士曾告誡我們:“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強大的國家。”美國基辛格博士也有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能源,那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那就控制了全人類?!庇纱丝筛Q,糧食種子,以及由此引起的糧食安全,對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是何等的重要!
那么,神奇的種子有何魅力?在生物進化中扮演著什么角色?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尤其是當代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繼“生態中國”科普三部曲《航天育種簡史》《中國雄心——航天科技·綠色中國》后,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新近又推出了依然由郭銳、李軍創作的《種業中國》一書,這本厚重的科普大作,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復。
種子與生物進化。大約在距今38.5億年前,地球海洋中才出現了最原始的、最簡單的原核生物,而后,由海洋至陸地,先后經過了“菌藻時代”“蕨植時代”“種子植物時代”,經歷了數十億年生物進化,才將地球從基本無氧狀態,慢慢改造為富含氧氣、適合人類生存的優良狀態。大約在數億年前,我們人類祖先正式登場,按照生物進化規律,先后經歷漫長的“采集文化”“巢居文化”“穴居文化”時代,其生活方式也由采摘、漁獵,逐漸步入種植養植時代。伴隨著這一過程,發現種子,選育種子,建立適合人類吃飽、穿暖、安居的種子植物基因庫,就成了人類亙古以來努力的方向。迄今,人類已經選擇、培育、改造了二三十萬種種子植物,而這些數目巨大的種子植物也日益擔負起養活人類、為人類提供全方位服務、讓人類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使命。
種子與新中國的糧食生產。新中國成立后,主要通過土地改革、完善扶農政策、糧食種子專營等途徑來解決糧食問題。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舉,糧食問題十分嚴峻,黨和政府打出“土改、恢復生產、統購統銷、社會救濟”等一系列組合拳,突破了糧食困境,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百姓“吃飽飯”問題基本解決,人心趨向安定,新生政權得以鞏固。自那以后,中國糧食生產走上快速增長的健康軌道,雖然“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時期有所反復,一些地方出現了嚴重“吃不飽飯”問題,但到改革開放前,中國糧食年產量依然由約1100億千克,增長到約2700億千克。1978年,以安徽小崗村為代表的“聯產承包”農村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糧食生產再次邁上新臺階。進入21世紀,中央持續出臺扶持農業發展的“一號文件”,糧食連年喜獲豐收,中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振興式的變化,溫飽問題徹底解決,于2020年全面實現了小康。
種子,乃糧食之母,農業之本。新中國成立后,逐步改變了單家獨戶的、原始的糧種選育方式,通過集體留種、種子專營、種子產業化等歷史性舉措,我國良種選育率快速提升,種子,以及逐漸形成的種子行業,為糧食的增產增收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種子與種子產業。隨著科技進步和工業化進程,一家一戶傳統的留種方式已成為歷史,良種選育日益發展成為關乎國家安全、市場前景廣闊的戰略性產業。而中國種業是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在著力解決糧食短缺嚴重問題、推動糧食增產、確保糧食安全的艱苦歷程中,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育種經驗知識的基礎上,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種子選育逐漸由“種糧混用”步入“四自一輔”時代,即種子工作“主要依靠農業社自繁、自育、自留、自用,輔之以必要調劑”。經過20余年的實踐,留種制度由分散走向集中,初步探索出一條縣、公社、大隊“三位一體”,專業化選種、留種、用種的良種選育之路。
隨著“四自一輔”留種制度的缺陷和弊病不斷顯現,1978年改革開放后,國家加強了種子工作的統籌管理,良種選育步入“四化一供”時代,即“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種子加工機械化和種子質量標準化”,“實行以縣為單位統一供種”。這一行政、技術、經營“三位一體”的種子管理制度,健全了良種繁育推廣體系,使種子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和專營推廣能力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進入21世紀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中國種子產業打破了“四化一供”所形成的條塊分割、壟斷經營的不良局面,迎來了市場化競爭的嶄新階段。自此,種子企業群雄并起,科技創新層出不窮,良種競爭五彩繽紛,中國種業形成百舸爭流、快速發展的新格局。
種子與糧食安全。糧食安全,乃當今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是為國之大者。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糧食武器可以操縱、控制別國的經濟、政治,糧食戰爭甚至可以讓一個國家的政府垮臺。而這種糧食武器、糧食戰爭的核心,就是種子。
2600年前的齊國,讓管仲放手運用糧食武器,對其他周邊國家發動糧食戰爭。先是魯國、梁國,后是衡山國、楚國,還有萊國、代國……這些國家的糧食生產能力,全都被齊國以戰略欺騙手段摧毀。最終,當糧食資源被齊國完全掌握并突然斷供時,這些國家就只能是要么舉國投降,要么俯首稱臣。
當今,人類文明已經演進到了知識化、信息化時代,但糧食戰爭卻時有發生。那些掌握現代科技的國際種業巨頭、超級糧商,在攫取龐大利益的動機驅使下,依然不斷運用以轉基因育種技術為核心武器,四處點火,攻城略地。阿根廷、巴西、印度……一個接一個被來自美國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大豆、棉花等種子打敗。我國也在國際糧食戰爭中吃過很大苦頭。加入WTO后,以孟山都為代表的國際種業巨頭們對我們發起大豆戰爭,因缺乏經驗、技術落后等原因,被打得措手不及,損失巨大。
種子與國家強盛。“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毙⌒》N子,以及所衍生出的中國種業,在新中國由弱到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們徹底解決了14億人的溫飽問題,截至2020年,已創下了“17連豐”的紀錄,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6949萬噸,中國農村全面擺脫貧困,正在小康路上奮勇邁進。
其次,糧食安全得以基本保證。經過長期科技創新,我們的主糧品種,如小麥、水稻的選育,已經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擔起了糧食增產的重任。玉米、大豆、綠豆、紅小豆、高粱、蕎麥、油菜、白菜、黃瓜等雜糧、油料作物、蔬菜的育種攻關,也同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加之種子市場體系日漸完善,有效預防了外國對我國種子市場的惡意沖擊。另外,我們還加強了遍布全國的種業基地建設,為科學育種、防范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種質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所謂種質資源,是種子中蘊藏的遺傳物質的統稱。對植物來說,種質資源就是改良現有品種、實現種質創新的物質源泉。中國是世界上農業歷史最為悠久、種質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種業市場開放后,我國種質資源流失嚴重,有過慘痛的教訓,為此,近年來國家先后開展了3次全國性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征集及調查收集工作,共匯集作物資源51萬份,居世界第二位;畜禽地方品種560個、水產種質資源近2萬份、微生物資源23萬多份,同樣位居世界前列。這一舉措的實施,從根本上保護了我國豐富的生物種質資源,也將從法律層面有效規避種子戰爭的風險。
尤其,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對糧食安全和種業發展給予了充分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币按_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蓖瑫r,黨和政府運籌帷幄,從種質資源保護、科技創新、種子產業強大、種業基地建設、優化種子市場五個方面,全力推進種業發展,為中國種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將使中國種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歸根結底,一粒種子,可以讓你追溯地球的起源、生物的進化、人類文明的演進;可以讓你回顧新中國突破糧食困境的艱難歷程和中國種業的艱辛探索;可以讓你了解糧食武器的巨大威力和糧食戰爭的殘酷慘烈;可以讓你感悟一代代共產黨人“食為政首,農為邦本”的執政理念與情懷;可以讓你體會,在過去艱難的年代里,糧食對中國人民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可以讓你憧憬,未來的歲月中,糧食對中國人民實現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宏偉目標中所擔負的重要使命……
這就是種子的無窮魅力,也是《種業中國》厚重的內涵。相信悉心閱讀,定會使你耳目一新,大有裨益。你會蕩漾在浩淼的生物科學海洋里,你會為新中國在糧食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驕傲與自豪,你會對中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堅守與奮斗產生由衷的敬佩,你會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加充滿信心。
(本文作者系陜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