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鄰里中心 讓民生服務有溫度更有厚度(黨建鄰里中心打造)
“四點半課堂”
安置區大樓
“你是否曾經感受到風吹過你的頭發?”“風吹動云朵飄過天空,吹得樹葉婆娑,吹起湖面的陣陣漣漪……”8月23日,走進濟南高新區巨野河街道東城新苑黨群服務中心,朗朗童聲縈繞耳畔。社區書房內,志愿者張帥帥正帶著孩子們朗讀繪本《風從哪里來》。“童心伴讀”是社區“四點半課堂”推出的暑期特別活動,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
東城新苑安置區共有52棟樓,安置9個拆遷村,還管理著1個城市社區臨河社區,共有居民1萬多人。2022年下半年開始,以安置房分配為契機,巨野河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在東城新苑安置區試點建設鄰里中心,打造15分鐘生活圈,為安置區群眾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民生服務,“四點半課堂”就是針對學齡期兒童的特色托管服務。經過半年的試點,安置區的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群眾歸屬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制定兩張清單盤活7000平方米場地
粗粗看來,東城新苑安置區和城市社區幾無差別,這里樓宇錯落有致,道路干凈整潔,停車線整齊劃一,電動車整齊停放在車棚。暑氣消散后,到中心公園散心的老老少少逐漸多了起來。然而,細看起來,東城新苑安置區又和城市社區有所不同。這里有一般城市社區極少能為業主提供的70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
“為打造好黨群服務中心,先期街道分別匯總了兩個清單,一個是資源清單,明確‘有什么’;一個是需求訂單,明確‘群眾需要什么’。”東城新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崔殿斌告訴記者,對照“兩份清單”,街道查漏補缺,發布“紅色合伙人”招募令,面向社會公開招募能為社區提供便民服務的“紅色合伙人”。“四點半課堂”負責人劉亞男就是“紅色合伙人”之一。
該中心的五樓、六樓分配給拆遷安置村莊的村委會辦公,各村“兩委”推出集中辦公、坐班值班、全程代辦等便民服務,讓群眾辦事只要進村部一扇門、跑中心一個窗、找村干部一個人,就能一次辦成。
中心的一樓至四樓是鄰里中心的主陣地。其中,一樓建有便民市場、暖心驛站,方便群眾購買生活用品,并為戶外勞動者提供休憩場所。三樓建有鄉村記憶館,為搬遷群眾提供“精神食糧”,讓群眾觸摸記憶、記住“鄉愁”、留住“鄉情”,同時又作為黨建陣地,供各村黨組織學習新思想、開展黨群服務、凝聚鄰里鄉情。鄉村記憶館還建有直播場地,安置區的村干部可以為本村優質特產直播帶貨,社區有直播需求的創業團隊、普通居民都可以預約使用。
其他樓層重點面向群眾需求,打造了兒童歡樂谷、圖書室、書法室、棋牌室、舞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安全體驗館、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等功能室。
架起便民通道打造15分鐘生活圈
上午11:00,東城新苑安置區黨群服務中心內人氣最旺的地方是“歡樂谷”,十幾名幼兒正在“歡樂谷”內嬉鬧玩耍,不亦樂乎。周邊座椅上,帶孩子的老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拉家常。宋阿姨告訴記者,她和幾個老姐妹都是“帶著小的來接大的”。原來,針對暑假很多家庭孩子沒人管的痛點,“四點半課堂”開設了“暑期托管班”,為孩子們帶來素質拓展、心靈陪護、安全自護、趣味英語和紅色教育等課堂。消息一公布,就吸引了大約60名孩子報名。于是,很多家庭的大寶上著暑假托管班,小寶每天到“歡樂谷”報到。“我剛報名了舞蹈班,正等著開課呢。”旁邊的許阿姨接茬說道,“這里的棋牌室、舞蹈室、歡樂谷都免費開放,又有空調,大家伙兒都愛過來。”
“功能室的設置,街道黨工委只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契合群眾需求,不能閑置’。”據崔殿斌介紹,鄰里中心各功能室的設計稿前后改了十幾次,街道黨工委多次進行專題研討。現有功能室突出照顧“一老一小”的需求。針對老年人的需求,鄰里中心設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提供營養午餐,社區有需求的空巢、失能、高齡老人在此居住。兒童“歡樂谷”專為學齡前兒童打造。圖書室、舞蹈室、書法室、安全體驗館等功能室則屬于老少皆宜。特色功能室安全體驗館定期針對青少年兒童開展安全教育、防溺水等宣傳,針對老年人開展防詐騙等宣傳,在潛移默化中為社區筑起安全屏障。
鄰里中心還常態化舉辦“家長小課堂”活動,充分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等待間隙,配合社區網格員、志愿者、公益崗等開展垃圾分類、安全教育、防詐騙宣傳等,以“小手拉大手”帶動一個家庭參與社區治理。同時,中心將公益性惠民政策落實到每個家庭,部分收費項目除了對常住居民實行普惠的費用政策外,對于孤困兒童和特殊家庭,都有相應的減免措施,“我們希望做有溫度的安置區兒童成長中心。”劉亞男表示。
梳理可復制經驗不斷擴大便民服務圈
高新東區近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中科院濟南科創城,還有創服中心、生命科學城、智能裝備城三大產業園區。在這里,高新區謀劃打造黃河中下游科技、金融、產業、生態融合發展的示范區。基于這樣的發展定位,近年來,巨野河街道拆遷改造的步伐明顯加快。截至目前,轄區30個村僅剩7個沒有拆遷,23個已拆遷村,除莊科村村民在等待回遷外,余下22村分別安置在5個安置區。
村民集體變居民,于廣大村民而言,需要適應生活方式的轉變,于政府部門而言,則需要及時調整基層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效能。
目前,巨野河街道已經梳理東城新苑安置區鄰里中心的成功經驗,在東匯景苑社區進行復制,該社區的鄰里中心已完成80%施工進度,未來,該模式將推廣到該街道其他安置區。
據悉,下一步,巨野河街道將深入實施“服務陣地提升行動”,在各安置社區推出更多有實效、有溫度的服務舉措,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有效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文/圖本報記者韓霄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