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交流】大余縣:探索“睦鄰黨建”服務居民“零距離”(三年級下冊古詩詞)
編者按
為進一步提高基層黨建工作水平,加強各地黨建工作學習交流,贛州先鋒開設“黨建交流”宣傳專欄,陸續刊發我市相關縣(市、區)黨建工作經驗做法。
本期刊發的是大余縣:探索“睦鄰黨建”服務居民“零距離”。
近年來,大余縣針對社區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向下對應”作用發揮不夠、組織凝聚服務群眾路徑不明、社區鄰里之間相互陌生、群眾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等難題,探索“睦鄰黨建”新路徑,做實做細基層治理,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01 夯實“三項基礎”,把治理資源“帶起來”
堅持把黨建引領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努力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建強領導體系。實施書記領題黨建項目,成立“睦鄰黨建”工作專班,縣委組織部、城市社區黨工委具體牽頭,各行業部門參與,實行每月調度、掛圖作戰,落實專項經費132萬元,并整合綜治、民政、城管各條線在社區的資金項目,推動各項任務落地見效。筑牢組織架構。在原有黨組織設置基礎上,新成立54個網格黨支部,設立黨員中心戶200余個,構建起“城市社區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黨員—居民鄰里”縱向到底組織架構,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更加緊密。發揮黨員作用。深化縣直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組織縣直機關3900余名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引領帶動機關黨員、社區黨員參與鄰里關系協調、矛盾糾紛調處、安全穩定排查等社區治理600余起,辦實事好事4500余件次。
石橋下街社區組織在職黨員開展反詐騙宣傳
02 建設“三級陣地”,把治理平臺“搭起來”
統籌資源,整合有關資金,全方位打造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睦鄰黨建”三級陣地,近年來依托三級陣地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500余件次。高標準打造“城市驛站”。在城區層面,由城市社區管委會牽頭,打造以黨群服務為主,下沉黨建、綜治、民政、城管等各部門力量的“城市驛站”,做到社區情況一屏統攬、應急處置精準高效。精細化建設“鄰里中心”。在社區層面,以市域治理、文明實踐為主,建設10個集辦公服務、社區書屋、線下學習、居民調解等功能為一體的“鄰里中心”, 推行“代辦制”、“上門服務制”,把居民吸引到黨組織身邊,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近距離設置“鄰里驛站”。在住宅小區層面,以便民利民為主,滿足全年齡段居民多樣化、多層次公共服務需求,設置52個集學習教育、協商議事、文體娛樂于一體的“鄰里驛站”,為居民業主提供暖心服務,成為“民用、民享”的居民之家。成立12個“紅騎”暖心驛站,為近千名外賣小哥、快遞員、網約車等新就業群體提供暖心服務。
為新就業群體提供免費飲水、讀書學習、歇腳休息等服務
03 推行“三式機制”,把治理效能“提起來”
堅持加強社區服務能力建設,落實“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要求,讓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溫情。推行“雙向式”服務制。明確共建單位能夠提供的服務和轄區居民需要的服務,落實“群眾下單、社區接單、共建做單”的有效形式,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推行“開放式”活動制。實現開門搞活動,推行主題式、常態化的鄰里活動,架起社區與居民交流溝通的橋梁,如定期組織開展“身邊榜樣”“好媳婦”“好婆婆”等選樹學活動,開辦特色課堂“童伴媽媽”親子服務和“親情連線”活動,齊心協力建設睦鄰社區。近年來,社區每年開展義診義剪、居民美食節、文體歌舞等群眾喜愛的“小活動”700余場次,為群眾點亮“微心愿”2300余個。推行“互動式”協商制。以鄰里共享場景為平臺,按照“問題能解決、需求能滿足”的原則,探索小范圍快速協商“好商量”、大范圍多方來援“五方會商”的互動式協商制,解決小區公共利益和矛盾糾紛等問題,實現小區零投訴、零上訪、零發案。近年來,社區解決群眾關切的小困難、小矛盾及歷史遺留問題等1.2萬件次。
社區聯合城市管理、發投、居民、市政施工方到萬勝巷了解居民反映的排污管道堵塞問題
來源:部組織二科、大余縣委組織部